环保行业:钢铁超低排放如约而至
日前,生态环境部发布了《钢铁工业大气污染物超低排放标准(征求意见稿)》,标志着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正式拉开帷幕。这一政策响应了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决心和态度。
超低排放已成为大势所趋,钢铁行业作为污染排放的主要源头之一,首当其冲。今年的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推动钢铁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的目标。相较于之前的特别排放限值,本次标准中的排放指标再次加严,特别是在烧结机头烟气和球团焙烧烟气方面,颗粒物、SO2、NOx的排放浓度限制更加严格。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改造工作强调了有序推进,避免“一刀切”的策略。不同地区根据具体情况分层次实现超低排放,从时间和区域上分类实施,充分平衡产能减法和指标加法之间的关系。这种有序的安排显示了对各方利益的充分考虑和对环保工作的精细管理。
政策上采取了“激励+倒逼”的方式推动企业实现超低排放改造。实行改造的企业将享受到环保税减免、财政和信贷融资支持以及税收优惠等激励措施。而对于逾期未完成改造的企业,则实行电价加价等倒逼机制。这种组合拳的方式有望更有效地推动超低排放改造的进程。
钢铁行业的脱硝技术尚未成熟,成为超低排放改造中的一大挑战。钢铁烧结机烟气因其特殊性质,使得常规SCR处理技术无法应用。目前虽然有一些处理方法,但应用实例较少,且成本较高,尚未形成成熟的技术路径。对于能够率先掌握成熟脱硝技术,且在成本控制上表现优异的企业,将在非电提标改造中获得较大优势,有望抢占可观的市场份额。
对于投资者而言,本次钢铁行业的超低排放改造标志着非电提标改造市场的崭新机遇。投资者应关注那些在非电行业烟气治理中具有核心技术、设备工程能力的领军企业,如烟气治理的领军企业,其创新的烧结烟气干式超净及COA协同脱硝技术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监测领域的公司也值得关注。
政策的执行力度和效果、非气治理行业的集中度等因素存在一定的风险。政策执行力度不足或效果不达到预期,可能会影响企业的业绩和市场前景。非气治理行业的分散性也导致短时间内的集中度提高较为困难。
钢铁行业的超低排放改造是一场硬仗,需要、企业和社会共同努力。通过政策的引导和支持,结合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能力,我们将有望在未来打赢这场蓝天保卫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