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长沙五一大道

环境修复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来源:www.huanbaole.com    编辑: 环保网     时间:2025-08-10点击: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走进甘肃省兰州市东岗西路320号,你会被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简称寒旱所)的科研氛围所吸引。该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致力于开展寒区与旱区环境及工程领域的研究。其前身包括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和兰州沙漠研究所,经过历史的沉淀与积累,于1999年整合而成。

截至2013年底,寒旱所共有职工645人,其中包括大量的科研人员及研究生。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科研团队,涵盖了博士后、博士、硕士等多个层次。这个团队不仅在数量上庞大,更在质量上卓越,为科研事业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在研究领域上,寒旱所突出了七大研究室和三大研究系统的特色,这些研究室和系统涵盖了冰川、沙漠、高寒区资源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这不仅体现了寒旱所在科研领域的广泛性,更显示了其在特定领域的深入性。

说起寒旱所的历史沿革,不得不提其前身机构的发展。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和兰州沙漠研究所,各自在其领域都有辉煌的历程。它们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研究特色。经过整合,这些机构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为寒旱所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016年,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的成立,为寒旱所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该研究院的成立,标志着寒旱所在科研领域的进一步发展,也体现了中国科学院对寒旱所的高度认可和重视。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是一个充满活力、富有科研成果的机构。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科研人员的热情与执着,也可以体验到科研工作的挑战与乐趣。如果你对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领域的研究充满热情,那么这里将是你实现梦想的舞台。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自2014年3月以来,已经构建了一个庞大的科研及支撑体系,涵盖了七大研究室和三大研究系统。该研究所,位于兰州,是中国科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致力于开展冰川、沙漠、高寒区资源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前沿研究。

五所整合后,于2016年6月24日成立了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整合了多个重要研究所和研究中心,包括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等,形成了独特的科研格局。这一变革不仅优化了资源配置,还促进了科研团队之间的深入合作与交流。

至2013年底,该所人员编制颇为强大。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程国栋以及赖远明等顶尖科学家在此担任重要职务。还有众多优秀的科研人员,如安黎哲、陈国雄等。该所还拥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如董治宝、冯起等,他们的杰出贡献为该所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在科研部门方面,七大研究室各自拥有独特的研究方向。冰冻圈与全球变化研究室专注于冰川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的联系;沙漠与沙漠化研究室则致力于解决沙漠化带来的生态问题;高原大气物理研究室研究高原大气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等等。这些研究室的设立不仅凸显了该所的研究特色,还促进了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大研究系统包括实验分析系统、试验观测系统以及信息平台系统。这些系统为科研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使实验室和野外台站与各个研究室紧密结合,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这种方式,科研与支撑体系得以融合,大大提高了科研效率和质量。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是一个拥有顶尖科研团队、先进研究设备和丰富研究资源的科研机构。该所在冰川、沙漠、高寒区资源生态环境等领域的研究处于国际前沿,为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这一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中,我们看到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甘肃省省级重点实验室的雄厚实力。这些实验室致力于冻土工程、冰冻圈科学、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等领域的研究,拥有先进的设施设备和五大专业平台。

走进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的环境演变监测平台,你会被三维地貌雷射扫描系统、多相流力学实验测量系统等尖端设备所震撼。这些设备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使他们能够更深入地环境演变的奥秘。而在环境演变分析平台,离子色谱仪、气体同位素比质谱仪等精密仪器则发挥着关键作用,为科研人员揭示环境变化的秘密提供了有力武器。

工程方法研发平台则拥有多通道探达、地质雷达等先进设备,为工程技术的研发提供了有力保障。逆境生态研究平台也拥有实时萤光定量PCR仪等设备,为逆境生态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计算模拟平台则配备了超级计算资源,为复杂计算任务提供了强大的计算能力。

除了硬件设施,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的图书馆也是一个亮点。这个以地学为主、边缘学科为辅的图书馆,拥有鲜明的冰川、冻土、沙漠和大气、水文专业特色。馆藏资源十分丰富,包括中西文现刊、中英文报纸、中西文过刊、各类地图、航空照片以及水文气象资料等。

在合作交流方面,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该研究所与荷兰屯特大学、瑞士GAMMA Remote Sensing Research机构和欧洲航空航天局等国际知名机构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推动科技创新。该研究所还积极与国内其他科研机构和企业进行交流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在科研成就方面,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更是硕果累累。该研究所承担了大量的国家重点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获得了众多国家级和省级的科研成果奖。这些成果不仅推动了科技进步,也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的科研机构。在这里,科研人员凭借先进的设施设备和丰富的馆藏资源,致力于前沿科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科研成果。该研究所还积极开展合作交流,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人才培养是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的重要任务之一。该研究所注重学科建设,拥有完善的学科体系和一流的研究团队。以下是关于该研究所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详细介绍:

一、人才培养

该研究所致力于培养高水平的科研人才,通过提供优质的学术环境和研究资源,帮助研究生和科研人员实现个人发展和学术成就。研究所采取多种方式,如设立科研项目、组织学术交流活动等,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和科研人员开展创新性的研究工作。

二、学科建设

1. 学科体系:该研究所拥有完善的学科体系,包括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这些学科相互交叉融合,为研究所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研究团队:该研究所拥有一流的研究团队,包括许多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国家级高层次人才等。这些专家在各自的领域有着丰富的学术积累和研究经验,为研究所的学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3. 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该研究所是1981年经国务院学位会首批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具有深厚的学术积淀和丰富的教育资源。

4. 博士后流动站:1991年,该研究所设立“地理学”博士后流动站,为博士后研究人员提供了良好的学术环境和研究平台。

该研究所通过优化学科布局、加强团队建设、提高教育质量等方式,不断推进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工作。未来,该研究所将继续致力于培养高水平的科研人才,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该研究所还将加强与国内外其他研究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在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学科的卓越发展一直是我们工作的重心。作为一流的教育培训机构,我们自豪地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地理学,以及地理学博士后流动站。我们的教学建设成果显著,截至2013年底,我们共有在读研究生439人,其中博士生和硕士生人数分别为252人和187人,在站博士后72人。每年,我们招收博士研究生74名,硕士研究生64名,为国家的科研事业注入了新鲜血液。更令人骄傲的是,我们的研究生教育已经获得了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5人,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奖6人。

我们深知奖助学金和医疗保险对于研究生的重要性。我们提供优秀的奖助学金待遇,硕士研究生人均可获得各类奖助学金合计27200元/人·年,博士研究生人均可获得各类奖助学金合计44600元/人·年。我们还公费办理医疗保险,为优秀推免生源第一学年实行特别奖励,确保学生们能够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

我们的文化标识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的形象标识融合了原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兰州沙漠研究所和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元素,冰川、沙漠、大气共同构成了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的独特形象。我们不仅注重学术研究,还十分关心员工的身心健康。例如,我们以“三八”妇女节为契机,举办庆祝活动,丰富女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我们还组织退休、内退人员进行游园活动,举办研究生元旦联欢会和歌手大赛等。

我们的机构领导团队也是一支高素质的队伍。现任领导包括所长马巍、党委副书记、副所长张小军、纪委书记、副所长赖远明以及副所长冯起和王宁练。我们也拥有杰出的历任领导团队,如第一任所长程国栋、第二任所长姚檀栋以及第三任所长王涛等。他们的卓越领导为研究所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马巍所长自2012年担任所长以来,带领我们团队不断前进,取得了许多显著的成果。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是一个充满活力、注重学术研究、关心员工福祉的优秀机构。我们期待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我们,共同为国家的科研事业做出贡献。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