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塑、禁塑在即,电商、物流高质量发展增添环保新内涵
自塑料诞生以来,因其防水、抗腐蚀的特性而备受青睐。过度使用塑料带来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对土地可持续利用、农业生产以及动物生存造成了威胁。为了改善生态环境,人们对绿色发展的追求日益迫切。
在此背景下,电子商务经营者被要求优先采用可重复使用、易回收利用的包装物,《管理办法》的推广电商快件原装直发,以及电子商务平台制定的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的平台规则,都是对绿色、环保、可回收包装的积极探索。
京东和顺丰一直在不断探索和实践绿色环保、可回收包装的经验,值得行业内外借鉴。京东物流积极联动上下游,推行原厂直发包装和减量包装,将商品包装和快递包装进行一体化设计,以减少二次包装。在寄递环节,这种做法有效地降低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京东还发布了原发包装的标准,明确了原厂直发包装需满足安全可靠、结构紧凑和材料环保三大要素,并制定了到2030年实现80%以上电商渠道售卖的产品支持原装直发的绿色包装新目标。
与此顺丰也在积极开展源头管理,加强包装治理专项工作。他们发布了《顺丰包装操作规范》,针对不同种类的托寄物细化包装操作要领,落实绿色包装要求。通过智慧包装服务平台,顺丰持续优化包装方案库,并采用视频、图片等多种形式赋能快递小哥,对不同类型托寄物进行科学包装,在保障快件安全的基础上减少了不合理包装。
这些实践不仅有助于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也为电商和物流行业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原厂直发的模式将逐渐成为电商物流的主流趋势,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随着物流行业的飞速发展,快递业务的包装问题逐渐受到广泛关注。为了响应环保号召,各大物流企业纷纷投入到绿色包装的研发与应用中。
京东物流与顺丰等物流巨头,在快递业务中大力推广使用生物降解包装。在京东物流方面,他们不仅在北京和海南等地区常态化使用生物降解快递袋,还研发了全纸快递包装以减少一次性塑料的使用。今年京东物流还启动了循环包装共享回收模式试点,旨在实现包装的循环利用,助力行业探索绿色包装循环新模式。这一行动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正式审批,成为行业内首家开展末端共享回收模式试点的物流企业。
与此顺丰也在不断探索可循环包装的应用。他们贴合不同业务场景,开发了满足全场景、全功能应用的可循环包装容器,并通过智能化管理运营平台,有效解决了传统包装成本高、破损多、操作效率低等问题。顺丰还积极研发生物降解包装材料,如全降解包装袋“丰小袋”,已在全国推广应用,生物分解率可达90%以上。
这些努力不仅提升了物流企业的环保形象,也为整个物流行业的绿色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这些企业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保护环境、减少资源浪费做出了表率。他们的行动不仅有助于推动整个物流行业的绿色发展,也为其他行业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京东与顺丰引领绿色物流革命:减塑行动成效显著
在积极拥抱循环包装的京东物流与顺丰不断挖掘新材料和技术的潜力,以多元化的策略推动快递包装的轻量化。他们的努力,不仅体现了对环保的坚定承诺,更是对可持续发展的深度实践。
京东物流一直在快递包装领域先行先试,采用新型材料和先进技术,逐步推进减塑行动。从使用瘦身胶带、减薄快递袋到引入缓冲包装,京东每年成功减少塑料使用达3.5万吨。他们还通过大数据和智能算法进行精细化的包装减量,根据商品出库数据和尺寸等信息,优化耗材选择,使空箱率大幅降低。不仅如此,京东物流还通过自主开发的耗材智能推荐系统,确保耗材型号的精准匹配。
在供应链各环节中,京东物流积极践行绿色可持续理念。他们不断探索包装减量化、原装直发和循环利用等策略,致力于减少塑料的使用,推动减塑降碳目标的实现。值得一提的是,京东物流在绿色包装方面的努力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根据京东物流的ESG报告,到2022年底,他们已经投放了超过2.2亿次可循环快递包装。
与此顺丰的“丰景计划”也在悄然改变着物流行业的生态。该计划针对胶袋、胶纸、贴纸等八大类物料进行创新研发,采用轻量化、减量化、可折叠等技术手段,大幅减少塑料消耗。数据显示,顺丰在2022年减少了约15万吨塑料的使用。这不仅体现了顺丰在环保方面的决心和行动,也为整个物流行业树立了一个典范。
行业分析师指出,禁塑限塑已经成为生态环保的共识。越来越多的企业、平台和消费者都在以实际行动践行这一理念。尽管京东、顺丰等企业在减塑环保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但距离新时代发展理念的环保与生态要求仍有不小的差距。在此背景下,《管理办法》的出台无疑为加强一次性塑料制品的管理提供了明确指导。零售场所、电子商务企业、外卖企业等必须每半年向有关部门报告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和回收情况。对于违规行为,商务部门将依法进行处罚,以推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管理办法》的颁布标志着国家在限塑领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这对于塑料制品使用广泛的行业来说无疑是一场挑战。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为相关行业带来了机遇。通过技术的赋能和创新突破,这些行业将迎来转型升级的契机,推动自身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管理办法》的实施将激发行业内的创新活力,促进技术的不断进步,引领行业朝着更加环保、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这将是一个双赢的局面,不仅有利于环境保护,也将为行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