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描写 课件(最后一课 都德 课件)
韩麦尔先生踱步走来,夹着铁尺,严肃而庄重。今日非同往常,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时的特殊服饰。课堂上的氛围格外凝重,平时的喧闹已不复存在。小弗郎士今天迟到,但韩麦尔先生并未责备,反而温和地示意他坐好。更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上坐着许多本村的人,这一切都为这最后一课增添了严肃、庄严和悲愤的氛围。
小弗郎士在这最后一课上的情感起伏变化丰富。他先是疑惑、诧异,感受到这堂课的与众不同;接着是难受、懊悔,意识到这可能是他最后一次学习法语;最后是悲愤、懂事,深刻理解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以及增强了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这每一阶段的情感变化,都深深烙印在他幼小的心灵上。
韩麦尔先生则是一位充满爱国热情的教师。他的外貌、神态、动作和语言都表现出对国土的敬意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他对小弗郎士的教导充满深情,对祖国的语言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热爱。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情感起伏变化也很大,从深沉缓慢到激动悲愤,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责任感。
在这堂课中,小弗郎士的成长和韩麦尔先生的教导都显得尤为突出。作者运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重点运用心理描写的手法,将人物的情感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小弗郎士从幼稚、贪玩,到疑惑、诧异,再到难受、懊悔,最后到悲愤、懂事,这一系列的心理变化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而韩麦尔先生则通过外貌、神态、动作和语言的描写,展现了他深沉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责任感。
作者运用了丰富的文学手法,将人物的情感变化、成长和主题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这一课不仅是学习语言的课,更是一堂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课。通过这一课,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对民族未来的期望。这一课也让我们深刻理解了爱国主义不仅是口号,更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激发人们的责任感和动力,让我们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五)板书设计:
情节 人物 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一、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
二、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深情、悲痛
三、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索思索、内疚
四、下课(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 沉思、悲愤
心理肖像、动作、语言
二、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
一、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1.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与“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两句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与残酷的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国土的沦丧。也揭示了小弗郎士无忧无虑、贪玩幼稚的心态。这为后文他的觉醒与成长做铺垫。
二、“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的环境描写,揭示了布告的威力,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的发生。
三、课前的环境描写,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加深了悬念。屋顶上鸽子的叫声,表现出小弗郎士的悲愤和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四、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展现了韩麦尔先生对最后一课的眷恋与不舍。
三、问题:
一、“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的含义是: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象征和纽带,记住语言就意味着拥有爱国的力量和不屈的斗志。即使身处困境,只要牢记祖国语言,就能重新获得自由。
二、韩麦尔先生可能说出的话:“我希望你们永远不要忘记祖国的语言,要永远做真正的法兰西人。”表现了他对法国语言的热爱和对学生的殷切期望。
三、小弗郎士强烈的要学好祖国语言的欲望,表现了他觉悟后的心理。
四、他忘不了最后一课给他带来的深刻教育和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感,村民前来听课的动人情景以及亡国的人不准学祖国语言的羞辱。这些经历让他铭记在心。
五、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及其含义:
1. “语言”是本体,“钥匙”是喻体。语言象征着民族的标志和纽带,是联系人民思想的桥梁。记住语言就意味着拥有爱国的力量和不屈的斗志。
2. “字帖”是本体,“小国旗”是喻体。韩麦尔先生精心设计的新字帖旨在让学生记住阿尔萨斯是法兰西不可分割的领土。这体现了老师的用心良苦。
六、小弗郎士在小说中的作用:他贯穿了整个故事情节,他的变化和内心感受深化了小说的主题。他的成长和转变代表了千千万万法国人的爱国之情。
七、关于作者为什么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战斗英雄,把小弗郎士写成一个少年英雄的问题:正因为韩麦尔和小弗郎士是普通人,他们的朴素、热烈、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这使得小说所表现的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这样的描写更真实、更接地气,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