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旅游区(青藏高原旅游区的地理环境特征)
一、青藏高原旅游区的地理特征概览
青藏高原,一块充满神秘色彩的土地,位于横断山以西,喜马拉雅山脉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以南,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的西部。这里,地势高耸,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享有“世界屋脊”的美誉。由于海拔每升高1000米,温度下降6.0℃,青藏高原的平均气温比同纬度的平原地区低约20℃。
地理位置上,青藏地区与南方地区相似,纬度位置相近。地势的高峻使得青藏高原形成了独特的高寒气候,气温冬令夏凉,太阳辐射强烈,成为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
这里的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干湿季分明。每年的4月至9月是雨季,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高原内部逐渐减少。青藏地区的降水主要来源于印度洋的西南季风,沿横断山区的峡谷北上。
青藏高原是我国的高寒牧区,适应高寒、缺氧、低气压等特殊环境的牲畜有牦牛、藏绵羊和藏山羊等。由于大气洁净,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太阳能丰富,这里适宜种植耐温凉的青稞、小麦和豌豆等作物。雅鲁藏布江谷地和湟水谷地是高原上主要的农业区。
青藏地区还拥有丰富的太阳能和地热能。拉萨市因晴天多,阳光灿烂,被誉为“日光城”。而青藏地区位于板块的交接地带,地壳活跃,地热资源也十分丰富。
二、青藏地区的地理特色与旅游环境
青藏高原,一块充满挑战与魅力的土地。它以高原盆地为主,地势高耸,形成了独特的自然特征。这里的自然地理环境以牧区、林区和高山为主,西起帕米尔高原,东至横断山脉。长年气候温差大,早晚温差显著。由于海拔较高,常常伴有低气压。
青藏高原拥有丰富的生物和生态资源,建立了许多原生态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这些地区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这里的土地资源利用包含了大量的高山和难以利用的土地。
三、青藏高原旅游区的地形与地理特色详述
青藏高原被雄伟的山脉环绕,南有喜马拉雅山,北有昆仑山和祁连山,西为喀喇昆仑山,东接横断山脉。高原内还有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等。这些山脉的海拔大多超过6000米,其中喜马拉雅山的多座山峰超过8000米。
高原被山脉分割成多个盆地和宽谷,湖泊众多。青海湖、纳木错湖等都是内陆咸水湖,富含食盐、硼砂、芒硝等自然资源。高原是亚洲众多大河的发源地,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均源于此,水力资源丰富。
青藏高原实际上是由一系列高大山脉组成的高山“大本营”,地理学家称之为“山原”。高原上的山脉主要是东西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的。“高”是青藏高原地形上的最主要特征。湖泊众多是青藏高原地形上的另一重要特色。这些湖泊主要由周围高山的冰雪融水补给,大部分都具有独立的水系。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众多内陆咸水湖泊如明珠般散落,它们富含食盐、硼砂、芒硝等珍贵矿物,且有不少湖泊还孕育着丰富的鱼类资源。湖泊的周围,绿意盎然的草地如同天然绒毯铺展在向阳缓坡地带和山间盆地,使得这里成为仅次于内蒙古、新疆的重要牧区。
由于地势高耸,大部分地区热量略显不足。海拔超过4,500米的地方,即便是最热的月份,平均温度也难超10℃,无绝对无霜期。谷物在这里难以成熟,更适合放牧。牧区的主角是耐高寒的犛牛、藏绵羊和藏山羊。但在4,200米以下的河谷地带,如雅鲁藏布江河谷,由于纬度较低、冬季无严寒,小麦可以安全越冬。加上光照充足、春夏温度稍低,延长了小麦的生长周期,拉萨冬小麦的亩产甚至达到了1,638斤的纪录。高原上近年来兴建了水电站、煤矿、钢铁厂等工业设施,随着工业的发展,新的工业城市如西宁、拉萨等逐渐崛起。目前已有川藏、青藏、滇藏等公路贯穿其中,青藏铁路的通车更是为这片土地带来了便利。民航班机也通达西宁、格尔木、拉萨等地。
青藏高原(包括中国以外的部分)是一个地理上的巨大单元,涵盖中国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全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以及四川省、云南省的部分地区,以及周边国家的不丹、尼泊尔、印度等。总面积达到惊人的250万平方公里。这里的自然地理特征显著,如海拔高、山地垂直分异明显、高原山地气候等,使其成为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
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独特,生长着独特的动植物。动物有牦牛、藏羚羊等,植物有适应高原环境的青稞,成为藏族人的主要粮食。这里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一向以其人文和自然景观闻名于世。位于青藏高原的各种自然保护区,是生态环境最奇特、生物资源最丰富的自然资源宝库,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青藏高原处于我国地势的第一阶梯,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挤压隆起。高原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的高山和极高山,受地质构造影响,主要山脉、河谷和盆地的走向以东西向为主。高原地貌的内外引力多样,形成了繁多的地貌类型。
除了自然地理环境的独特性,青藏高原的人文环境也颇具特色。这里的人口分布稀疏,主要集中在藏族人口集中分布区。当地居民信仰佛教,主要从事高寒畜牲业和河谷农业。工业发展相对缓慢,交通以公路为主,但铁路和航空运输发展较快。
探秘青藏高寒区的独特民居与自然环境
在广袤的青藏高寒区,人们依山而建,逐水而居,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民居。这些民居不仅适应了高原的气候和地理特征,还融入了深厚的民族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
在辽阔的草原上,一种简单的帐房引人注目。它由草泥块或土坯垒起高约40-50厘米的矮墙,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牛粪。中间置火灶,灶后供佛。这种帐房制作简易,拆装灵活,适应游牧的生活方式。每当季节更迭,人们便随着草场的变迁而迁移,这种民居便是他们生活的最好见证。
而在拉萨、日喀则、昌都等城镇及其周围村庄,土、石木结构的民居俗称“碉楼”。拉萨民居多为内院回廊形式,二层或三层,院内有水井,厕所设于院落一角。山南地区的农村民居,利用外廊设置开敝式起居空间,颇具特色。这些民居建筑以方形居室为主,功能家具低层高。居家布局合理,无论是居室、厨房、贮藏、庭院的设计,还是牛棚、猪圈、厕所的布置,都体现了方便使用的原则。
在西藏东部林区村镇,民居又呈现出另一种风貌。林芝地区的民居多独院式,由居室(兼厨房)、贮藏间、牲畜间和外廊、厕所等组成。建筑多采用木构架承屋结构系统,充分利用当地木材资源。因林区多雨,屋面采用坡顶,充分体现出就地取材的特点。
阿里地区的民居则多在河谷平川地带,以独立式村宅为主,土木结构,以二层居多。靠山崖旁,还有窑洞和房窑结合的民居。这些窑洞民居是西藏高原上比较少见的一种民居类型。
青藏高寒区气候寒冷、海拔高、空气稀薄。在这种自然环境下,民居建筑不仅要适应气候和地理特征,还要融入民族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经过长期演变,西居形成了经济、适用、因地制宜的风格,就地取材,从实际出发,从生活出发的居住建筑。
青藏高寒区是我国三大自然地理区划之一,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景观为人类探索自然奥秘提供了宝贵的场所。湖泊众多,除少数淡水湖之外,大部分是咸水湖和盐湖。气候和植被由东部的温暖湿润向西北的寒冷干旱递变,依次更迭,展现出大自然的神奇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