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雨损害人体和生态环境“健康” 该如何应对?
酸雨的侵袭
北京国子监街孔庙的“进士题名碑林”出现严重腐蚀剥落现象,这是酸雨对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侵蚀的缩影。酸雨,这一看似温和却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现象,正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酸雨,被称为“空中死神”,其破坏力不容小觑。它的危害不仅限于环境,也涉及到人的健康。尽管人体具有一定的耐酸能力,但酸雨或酸雾对和呼吸道黏膜的刺激作用明显,可能导致红眼病和支气管炎等疾病。更令人担忧的是,农田土壤被酸化后,原本固定在土壤矿化物中的有害重金属如汞、镉、铅等会被溶出,继而为粮食、蔬菜吸收,人食用后可能发生重金属中毒。
酸雨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人为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特别是火电厂等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以及机动车排放的尾气。我国酸雨分布主要集中在长江沿线及以南地区,这些地区往往是火电厂密布,也是酸雨高发区。
尽管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削减了10%的二氧化硫,但氮氧化物的增长抵消了二氧化硫的减排效果。氮氧化物的重点排放源同样是机动车和火电厂。据统计,一些城市的机动车尾放的氮氧化物已占全市排放量的半数以上。
为了真正控制酸雨,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明确的节能减排目标。为了解决酸雨问题,需要在长三角、珠三角和首都圈等大气复合型污染突出地区,率先制定和实施区域氮氧化物控制的联动规划。因为空气是流动的,大气污染治理必须区域性的联防联控。
环保部已下发通知,决定在重点区域启动“十二五”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规划编制工作。借鉴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的成功经验,打破地方行政区划界限,将区域大气环境作为整体进行统一协调和管理,构建区域联防联控工作机制,以改善空气质量为核心,实施多种污染物的协同减排。
酸雨问题不仅关乎环境,也关乎人的健康。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其成因,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区域性的联防联控,以达到真正改善空气质量、保护我们的环境的目的。酸雨的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近日,赵华林在一次公开讲话中进一步强调了对区域大气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各类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问题。他表示,针对电厂、石化、钢铁、水泥等关键领域,将推行一项全新的重大项目环评会商机制。这一机制的建立,旨在通过协同合作,探索并确立有利于区域大气联防联控的新机制和新模式。
赵华林指出,这些大型建设项目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同时也是影响大气环境的关键因素。在推动项目上马的必须高度重视其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他强调,环保不再是一个孤立的领域,而是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必须在项目启动之初就将其纳入考虑范围。
他进一步阐述,新的环评会商机制将邀请各方专家、地方、企业代表以及公众共同参与,确保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更加全面、公正和透明。这不仅是一个技术层面的交流,更是一个多方共同参与、共同决策的过程。通过这种方式,各方可以共同探讨并找到既能推动经济发展,又能保护大气环境的新路径。
赵华林的这一表态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支持。许多环保专家表示,这一新机制的推出是我国环保工作的重要进步,它将有力地推动各地方、企业和公众共同参与环保决策,实现区域大气的联防联控。
赵华林还强调了公众在环保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他表示,公众的参与和监督是环保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希望通过新的环评会商机制,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环保决策中来,共同为我们的家园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李禾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