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饭圈乱象清朗网络空间(清朗未成年人网络环境①)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我们享受着数字红利的也面临着不良网络文化的侵扰。特别是在未成年人群体中,这种现象更为明显。为此,本版推出策划“清朗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以关注饭圈追星乱象、网络“三俗”(低俗、庸俗、媚俗)、网络欺凌等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寻求解决之道,为未成年人营造更加清朗的网络环境。
中央网信办正在开展的“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已取得阶段性成效,累计清理负面有害信息15万余条,处置违规账号0余个,关闭问题群组1300余个。这项专项整治行动旨在引导粉丝群体理性追星,规范粉丝行为,维护网络环境的健康。
近期,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也开展了网络综艺节目专项排查整治,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强化网络综艺节目管理的通知。通知重点强调了网络综艺节目的内容内涵、题材类型、评审投票、嘉宾人员、话题评论等方面的管理要求,旨在净化网络环境,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根据《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统计,我国未成年网民参加粉丝应援的比例达到8%,其中初中生群体是主要参与者,粉丝群体呈现明显的低龄化趋势。《报告》指出,一段时间以来,“饭圈”乱象愈演愈烈,粉丝互撕谩骂、拉踩引战等现象屡见不鲜,破坏网络生态,甚至违反法律法规。畸形的“饭圈”,必须得到治理。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必须要明确追星应有底线。
在追星之路上,如今充斥着各种套路。打榜应援、买代言、做数据……集资氪金逐渐成为常态。粉丝通过平台设置的偶像热度榜单进行冲击排名,部分榜单可以直接花钱冲击,有的则通过购买虚拟账号达成目的。在这个过程中,“粉头”(粉丝组织的带头人)使用各种话术鼓动粉丝消费,甚至有些粉丝为了集资花费上千元。这些集资收入流向何处?一般交由后援会管理,并定期展示支出明细。但在这个过程中,存在诸多隐患和不透明之处。
除此之外,流量变现不择手段的现象也令人担忧。以矛盾造热度,以热度换流量,以流量谋利益。业内人士透露,“职粉”“粉头”与明星经纪公司联系密切,通过引导粉丝消费来获得资本利益。在这个过程中,粉丝的消费需求被绑架,成为资本的一部分。职业水军“养号”刷量打榜的产业链也随之产生。
针对这些现象,我们需要加强对粉丝行为的引导和管理。平台方应加强监管力度严格审核相关内容避免虚假宣传和不实信息的传播同时加强用户教育引导粉丝理性追星避免盲目消费和过度消费。同时和社会各界也应加强监管和处罚力度对于涉及违法违规追星行为的企业和个人应依法追究责任从源头上遏制不良现象的发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更加清朗的网络环境让他们在互联网时代健康成长。重塑网络生态:整治饭圈乱象与重塑文化健康的背后故事
一款名为星援的APP悄然兴起,以操纵微博刷量的手段,非法获利高达800万元,制造了令人震惊的“明星微博转发过亿”造假事件。令人痛心的是,星援APP的开发者因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罪,一审便被判处5年有期徒刑。这一事件揭示了“饭圈”乱象的冰山一角。
网络平台如同舞台,本应为观众提供精彩的演出,一些平台和营销号却在其中默许甚至纵容粉丝间的互撕掐架,制造话题以获取流量。他们把矛盾当作热度,以热度换取流量,以流量谋取利益。这种短视行为留下的只有一地鸡毛,真正的粉丝却被忽视。
不只是社交平台,线上教育平台也未能幸免于逐利而动的风气侵蚀。中央网信办发布的整改通报指出,学习类APP中也存在追星内容,甚至设有粉丝团打榜功能。这种将追星乱象带入教学空间的行为,无疑是对青少年成长环境的极大破坏。
整治这些乱象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这需要全社会共同出力,形成合力。我们需要严格依法整治,强化监督管理,对围绕“饭圈”消费所形成的灰色、黑色产业链进行严厉打击。对经纪公司、“职粉”等群体也要加大监管力度。文艺工作者应推广具有正能量的优秀节目,为青少年树立良好榜样。
中央网信办已经着手采取行动,引导青少年理性追星,共同营造文明健康的网上精神家园。网站平台也在“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的督促下,取消诱导粉丝应援打榜的产品功能,优化榜单规则,完善粉丝群圈管理。
未来,中央网信办还将通过加强网上涉明星信息规范、强化账号管理、完善黑产打击机制、建立粉丝引导机制等方式,为长效整治和规范粉丝文化奠定坚实基础。这些努力不仅是为了维护网络环境的健康,更是为了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让他们能够在一个健康、阳光的环境中成长。
整治饭圈乱象,重塑文化健康,这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期待一个更加健康、阳光的网络环境,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