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最柔美银燕瀑布(10年努力生态环境持续改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在雅安碧峰峡基地的大熊猫宝宝生活得十分幸福,这一切都得益于震后10年的科学规划和不懈努力。回想2008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许多自然保护区遭受了严重破坏,但今天,大多数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已经基本恢复。
以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这里曾经因为地震而生态环境严重受损。通过科学规划和生态修复,如今这里已经展现出秀美的景色。溪流瀑布飞泻,峡谷幽深,山梁千姿百态。参与生态修复的研究人员告诉我们,人工修复的内容包括植被改造和封山育林等,而这一过程并不容易。保护区的山高坡陡、河谷狭窄、地形复杂等特点,加上地震后易形成的滑坡、泥石流等灾害,让植被恢复变得困难重重。通过人工干预促进快速恢复是必要的,因为从植被恢复到生态功能恢复需要漫长的过程。
目前,小寨子沟保护区的生态损毁已基本修复,形成了一个森林结构稳定、生态效益良好的森林生态系统。在人工修复过程中,完成了保护区动植物本底资源调查,建立了名录,并发现了新的物种“北川驴蹄草”。这是生态恢复的有力证据。中科院发布的遥感动态监测显示,汶川地震灾区的整体植被覆盖趋于增加,水土流失强度在逐渐减弱。
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样处于地震重灾区,他们坚持保护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及其森林生态系统。地震后,他们修缮了受损的道路和设施,为野外巡护提供了便利。植被的恢复也是重要的一环,他们坚持不引进外来物种,选择保护区的本土树种进行恢复,以保证水土不流失。
在小寨子沟保护区内,大片的竹林是解决大熊猫粮食短缺问题的关键。地震导致的栖息地连通性降低使得部分大熊猫种群不能有效交流,而现在这些竹林成为了大熊猫的重要食物来源。整个保护区的生态修复工作不仅完成了既定的目标,而且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技术体系,为后来的生态修复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这两个保护区的成功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坚持科学规划和不懈努力,受损的生态环境是可以得到修复的。这不仅对于保护大熊猫等珍稀动植物有着重要意义,也为我们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改善做出了巨大贡献。经过长达十年的努力,专家对小寨子沟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进行了深入研究,开展质量评价,从丰富的植物群体中筛选出了四大类共18种植物作为植被恢复的主要树草种。这些精心挑选的植物为大熊猫及其他野生动物提供了优质的栖息环境,并成功提炼出适用于保护区的三大类植被恢复类型。
在四川地震灾区,十年来林业产业基地面积已经达到惊人的1273万亩,林草植被恢复面积达448.87万亩,其中大熊猫栖息地修复了148.65万亩。这些数字不仅展示了人们恢复生态环境的决心,更是对大自然回馈的生动证明。
白水江保护区的调查数据也展现出了令人欣喜的变化。保护区的林地林线前移了300米至600米,这为野生动物提供了更大的活动空间。如今,白水江保护区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熊猫走廊”,这里的大熊猫及其他珍稀动物如金丝猴、羚羊等数量稳定增长。
今年5月2日,白水江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在红外相机中捕捉到了大熊猫妈妈带着幼仔活动的画面,这标志着野生大熊猫种群正在逐步壮大。多年来,白水江管理局对保护区的92条固定样线进行定期监测,对20条随机样线随时巡护,确保大熊猫栖息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的数据显示,白水江保护区内的大熊猫数量已经增至110只,金丝猴、羚牛等野生动物的数量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这一切不仅证明了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和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也意味着这片生态系统依然保持着健康与活力。
丹堡河保护站的站长马涛表示:“熊猫的伴生动物种类和数量都呈现出良好的态势。在同一个栖息地中,如此多的动物共存,足以证明这片栖息地的卓越品质。”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不仅让大熊猫得以繁衍生存,也为其他众多野生动物提供了理想的家园。
这十年的努力并非易事,但正是这样持久的付出和坚定的决心,让我们看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面。汶川震区通过找回保护区的美,向我们展示了生态环境改善的巨大成果和无限潜力。(原标题《10年努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汶川震区 找回保护区的美(美丽中国·热点)》,原作者张文、银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