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一江碧水浩荡东流——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
长江,中华民族的脉络与情怀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中华民族长远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这条贯穿中国东西的经济巨龙,承载着国家发展的巨大潜力与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要坚持把修复生态环境摆在重要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这一理念,为长江经济带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发展,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作为保障这一国家战略落地见效的刚性制度,坚持严的基调,敢于动真碰硬。沿江十一省市,在督察的推动下,大力整治生态环境,协同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绿色,是发展的底色。只有把这个底色铺好,才能为未来的发展铺平道路。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着力推动长江流域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展现出一幅人水和谐的美丽画卷。从五山及沿江地区的蜕变,到汉阳炼钢厂冷却池地块的“生态蝶变”,再到涪陵化工的环境整改,每一个故事都让人感受到绿色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长江沿岸的华丽转身,不仅仅是一系列数字的变化,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追根溯源、系统治疗,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必由之路。共抓大保护,关键在“共”字,只有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才能实现长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
四川省的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通过协同共治,沱江流域水质大幅度改善,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大幅提高。这样的成果,是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与地方、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结果。
长江经济带的未来,是绿色的未来。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修复生态环境、推动绿色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让长江经济带成为引领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新的动力。近年来,浙江省嘉兴市面临着全市污泥处置能力的挑战。由于处理能力不足,联合污水处理厂产生的约52万吨污泥曾临时堆放于闲置土地上,这引发了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关切,指出存在二次污染隐患。嘉兴市迅速成立专班,以倒排工期的方式,提前近一年解决了这一问题,并以这次督察整改为契机,积极展开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成功跻身国家“无废城市”建设名单。
一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2020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马鞍山市的考察调研中强调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他提出,只有保护好生态,发挥生态优势,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以马鞍山段长江岸线为例,过去这里长期被非法小选矿、非法码头等占据,环境脏乱差。安徽省借此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为契机,大力开展治污攻坚行动。经过不懈努力,曾经的污染岸线如今已变为生活岸线、生态岸线、景观岸线,这一转变充分证明了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强效推动力。
在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推动下,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积极响应,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南京市为例,其全面开展长江岸线专项整治行动,曾经的“十里造船带”已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焕然一新的长江岸线。
重庆市渝北区的铜锣山矿区,因多年开采导致生态破坏严重。在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指引下,渝北区关停矿区企业并对废弃矿区进行系统修复。他们按照“生态保育区、生态修复区、合理利用区”的思路,实施矿山生态保护修复与矿山公园建设。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指出,连续5年的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共揭示了包括禁渔不力、岸线破坏等在内的623个突出问题,目前已有468个问题得到整改。这一行动推动了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不仅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提升,也为优质产业的发展腾出了空间。去年,长江流域水质优良的国控断面比例高达97.1%,长江干流连续两年全线达到Ⅱ类水质,这是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的转折性变化。
如今,母亲河重新焕发生机,一江碧水浩荡东流,造福人民。在生态与经济的融合发展中,沿江11省市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对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不断提升。这种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模式,为长江经济带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