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是如何影响中国文化的?
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一点在诸多历史学者和哲学家的理论中都有所体现。自然条件,即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不同的自然环境,如地理位置、气候、土壤等,对个别民族的特性、社会性质、社会心理以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进程、政治体制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博丹到孟德斯鸠,法国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们早在16世纪就提出了民族差异源自自然条件的不同。地理环境对于不同民族文化的形成具有显著的影响。例如,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海洋文化,倾向于征服、冒险;日本的海岛文化,既有封闭发展的一面,又有扩张进取的一面;而我国的大一统社会文化心理的形成,也与大一统的地理环境紧密相连。
中国地势的多样性——西高东低,山地、高原和丘陵占据大部分陆地面积——对文化和社会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高原、大山、沙漠、丛林、海洋等自然元素共同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稳定的地理环境,这种环境塑造了大一统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心理。历史上,尽管有分合变化,但一统的观念深入人心。儒家文化作为大一统文化思想的代表,在汉武帝时期成为主导后,盛行了两千年之久。
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的影响也显而易见。南方主食大米,北方主食面粉,形成了不同风格的主食文化。南方菜系因其丰富的蔬菜水果而品种多样,北方则因冬季寒冷在某些方面不如南方。南方人的细腻与北方人的粗狂,也是地域环境和饮食因素导致的不同风格和气质。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地理环境因素的作用逐渐减弱。虽然地理环境对文化形成有影响,但在今天这个全球化的时代,这种影响与其他因素的影响相比可能会逐步减少。北方游牧民族的草原、西方的山脉和沙漠、南方的原始森林和海洋、东方的海洋等地理特征虽然显著,但中间广袤的土地足够我们生活,也让我们在相对安稳的环境中缺乏探索精神。在特定情况下,我们也会向外探索,如下南洋。
地理环境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但在全球化的今天,其作用逐渐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