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扶持叠加技术升级 环境监测产业全面开花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第二届中美气候峰会于北京隆重召开。在这一背景下,能源与交通创新中心等多家权威机构共同倡议,借助大数据的强劲动力,构建一个全球性的量化标准,以衡量可持续性环境影响的真实状况。这一倡议的提出,旨在推动和企业建立全面的量化环境监测体系,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
在我国,环境监测的政策文件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推进。以北京为例,今年6月,《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明确指出,到2020年,北京市将构建一个全方位、全覆盖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这一网络将实现对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以及生态状况的实时监测。
与此随着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环境监测等领域将迎来技术突破。特别是窄带物联网标准NB-IoT获得3GPP RAN全会的批准,标志着该技术已迈入规模化商用阶段。其与技术需求相匹配的特性,预示着智慧环境监测行业的技术应用将迈入新的台阶。
针对大气污染治理的新需求,细分污染物如VOCs的监测也被提上日程。VOCs(挥发性有机物)因其来源复杂且对人体健康产生的负面影响,以及作为PM2.5的重要前体物质,已成为城市空气雾霾的重要来源之一。新的《大气污染防治法》自今年起实施,将VOCs纳入监测范围,为VOCs监测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在欧美发达国家,VOCs已被列为环境空气监测项目,并拥有一套完善的空气质量发布体系。相较之下,我国对VOCs污染的监测力度仍显不足。但随着法律法规的重视度增加、排污费的征收以及补贴的激励,VOCs监测设备行业将迎来巨大的市场空间,预计将达到500亿元。
除了大气环境监测,我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也正迈出坚实步伐。今年5月,《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发布,计划到2017年底前完成土壤环境质量国控监测点位设置,到2020年底前实现所有县(市、区)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全覆盖。这一“土十条”的发布,标志着土壤监测市场将迎来权威性规范,土壤修复市场空间也将逐步开启。
除此之外,包括水质监测、固废监测在内的多个环境监测细分领域都将迎来快速增长期。随着扶持政策的推进和对应技术的升级,环境监测产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总体来看,我国环境监测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未来市场空间巨大。
(本报研究员 费天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