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汰化学品我国仍在用 环境污染催生癌症村
环保部最近发布的《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揭示了我国化学品环境风险的严峻形势。
规划显示,尽管发达国家已经淘汰或限制了部分有毒有害化学品,但这些物质在我国仍在规模化生产和使用。我国现有生产使用记录的化学物质多达4万多种,其中3千余种已被列入《危险化学品名录》。这些化学品具有多种危害性质,如毒害、腐蚀、爆炸、燃烧等,部分化学品甚至具有急性或慢性毒性、生物蓄积性、不易降解性等危害,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数十种化学品已被相关国际公约列为严格限制和需要逐步淘汰的物质。
我国化学品环境管理的基础信息和风险底数存在诸多不清的情况。据环境保护部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一些企业位于环境敏感点附近,对基本农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构成威胁。更严重的是,周边一些企业的存在还对大气环境保护目标构成威胁,尤其是那些分布在居民点附近的企业,对人体健康和安全构成潜在危害。初步评估显示,存在重大和较大环境风险的企业数量占调查企业的一定比例,显示出环境风险隐患的严重性。
规划进一步指出,我国化学品环境管理的法规制度尚不健全。当前的管理制度主要关注有毒化学品的进出口登记和新化学物质的环境管理登记,但在危险化学品的环境管理、释放与转移控制、重点环境风险源管理等方面缺乏明确规定。对于高毒、难降解、高环境危害化学品的生产和使用,缺乏有效限制措施。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意识、水平和能力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近年来,我国的一些河流、湖泊、近海水域以及野生动物和人体中已检测出多种化学物质。局部地区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内分泌干扰物质浓度高于国际水平,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引发的急性水、大气突发环境事件屡见不鲜,多个地区出现饮用水危机,甚至个别地区出现了严重的健康和社会问题,如“癌症村”。
随着每年数千种新化学物质的申报生产和进口,我国面临极大的环境管理和风险防控压力与挑战。为了有效应对这些挑战,规划确定了三种类型58种(类)化学品作为“十二五”期间的环境风险重点防控对象,同时以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等行业以及新型煤化工产业为重点防控行业。这将有助于我国更好地管理化学品环境风险,保护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