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应培养幼儿不怕被环境打扰的习惯
身为新晋家长,对于婴儿的睡眠总是呵护备至,轻声细语,甚至摘掉电话线以防打扰。这份爱子之心诚然可贵,但过度呵护却可能为孩子将来的睡眠制造困扰。面对孩子,家长不应纵容其养成惧怕噪音的睡眠习惯。相反,应该逐步引导孩子适应日常生活中的噪音,让他们学会在嘈杂环境中安稳入睡。一个简单的生理需求,若长期以错误的方式应对,可能会演化为心理问题。
家中偶尔的动静,一般不会影响孩子的睡眠。父母在房间里走动时,无需刻意保持安静,说话也不必总是轻声细语。否则,孩子习惯了寂静的环境后,一旦接触到日常的声音反而容易受到惊吓。无论是婴儿还是儿童,只要平时习惯于家中的一般嘈杂声和日常对话,即使在有客人拜访、欢声笑语,或电视收音机开启的情况下,他们依然能安然入睡。
如同人们对睡眠环境的“安静”需求,学习环境也同样被普遍要求安静。适当的噪音不仅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睡眠习惯,还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学习中的抗干扰能力。在孩子的学习环境中,我们不必过分追求安静,以免陷入物极必反的境地。
当前,一个值得关注的倾向是,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家庭,人们都在竭力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课堂上以“安静”为美,稍有动静便被视作不良现象,甚至连小学的活动课也要求孩子们保持沉默。这种追求安静的倾向往往被过分强调。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而非追求表面的安静和迎合消极的癖好。在学习环境方面,我们既不需要故意制造喧嚣,也不需要过分追求安静。顺其自然,让孩子在正常的环境中成长才是最好的选择。
还有一种可能是,孩子自己不想学习,却找借口说别人吵到了她。在这种情况下,家长更不应助长孩子的坏习惯。如同无菌舱无法培养出健壮的体魄,通过消灭周围正常声音来营造理想学习环境的方法同样不合理。在一个正常环境中易受打扰的孩子,在安静的环境中同样可能分心。真正打扰孩子的,不是那些声音,而是他寻找声音的习惯。孩子成长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家长无法为其营造出每一种理想的生长条件。但培养孩子适应环境的能力,就等于为他们提供了可以随身携带的优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