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汶:德国指责中国营商环境底气何来
近期,驻华大使柯慕贤在多家媒体上表示,德国企业向他反映中国在商业环境上逐渐显现出保护主义的倾向。柯慕贤大使作为德国代表,呼吁中国为在华企业提供一个公平的竞争平台。深入这一话题,我们发现其中的真相远比表面所见更为复杂。
柯慕贤大使指出,德国企业整体情绪的转变自去年开始,由乐观转变为谨慎。与中国德国商会发布的调查报告相吻合,揭示出德企在华投资意愿创下了近三年的新低,利润增长也呈现放缓趋势。这无疑让人关注并引发了诸多担忧。当我们将这些现象与中国经济转型的背景相结合时,所谓的保护主义倾向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严重。这份报告同样指出,尽管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但大多数德企依然看好中国市场潜力并愿意持续投资。实际上,今年前三个月,德国对华投资增长了高达120%,许多德国企业在华运营良好并获得了可观的利润。德国三大汽车巨头在中国的产销两旺景象更是证明了这一点。单纯将问题归咎于保护主义并不合理。
柯慕贤大使还提到双边投资的不平衡问题,即德国在华投资受限而中国企业赴德投资相对较少。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尽管德国企业在华投资超过六百亿欧元且在华德企数量达八千余家,但中国企业赴德投资确实相对较少。尽管如此,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和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步伐加快,近年来中国企业赴德投资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对于中德两国而言,建立双向均衡的投资关系无疑有利于双方的长期发展。然而令人费解的是,中国企业赴德投资遭遇一些不必要的限制和障碍,这使得原本应是双赢的投资合作变得复杂化。比如德国对中国企业投资项目的审批流程严格且有时缺乏明确的理由和标准,这不利于两国经贸合作的长期健康发展。
中国并未将经济转型期的困难作为采取保护主义措施的借口。相反地,中国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并努力为市场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中国已经取消和下放大量审批权并改革外资企业在华并购的审批流程为备案管理。同时中国正在推广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引资制度表明中国在坚持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将越行越远并且大门会越开越大。这些措施都显示了中国对自由开放市场的承诺和对贸易自由化的坚定支持这与德国和中国经贸合作的初衷相符并且有助于共同维护全球贸易体系的稳定和繁荣为全球经济复苏提供动力。因此中德两国应该携手合作共同应对挑战共同维护自由开放的全球贸易体系以实现互利共赢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