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4月“2+26”城市降尘量同比下降11.3%
中新网报道,生态环境部近日公布了令人瞩目的数据。在刚过去的4月,我国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上的“2+26”城市以及汾渭平原的11城市,纷纷接受了严格的降尘监测考验。让我们一同揭开这份监测结果的神秘面纱。
让我们聚焦“2+26”城市。这些城市的降尘量均值在6.9至15.8吨/平方千米·月之间,总体平均值为10.2吨/平方千米·月。值得欣喜的是,与去年同期相比,这一数值下降了11.3%,显示出我国在环境治理方面的显著成效。
在“2+26”城市中,邯郸、淄博、北京等11个城市的降尘量表现优秀,低于《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规定的标准。也有一些城市如阳泉市的降尘量平均值较大,为15.8吨/平方千米·月,需要进一步加强防治工作。同时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邯郸和济宁市外,其余城市的降尘量最大值均超过了9.0吨/平方千米·月。而在同比数据中,济宁、石家庄等9个城市出现了不降反升的情况,这提示我们在环境治理的道路上还需继续努力。
再来看汾渭平原的11个城市。这些城市的降尘量均值范围在4.8至10.4吨/平方千米·月之间,平均为7.4吨/平方千米·月。其中,宝鸡、咸阳等9个城市的降尘量控制得较好;而吕梁和晋中市的降尘量平均值较大,尤其是晋中市达到最大值。同样地,这些城市中部分城市的降尘量最大值超过了标准值。
监测结果公布后,公众反响热烈。这不仅是一份简单的数据报告,更是对我国环境治理工作的一次大考。每一个数字背后都代表着无数环保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和公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仍需保持警惕,因为环境保护之路任重道远。期待未来我们能继续看到更多的蓝天和白云,呼吸到更加清新的空气。
附注:以上为生态环境部公布的2020年4月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2+26”城市及汾渭平原11城市的降尘监测结果。具体数据详见附表1和附表2。让我们共同关注这些数据,关注我们的环境,为守护蓝天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