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立即停止超标排放
发现数据超标后,企业应立即停止相关生产活动或调整工艺,避免持续污染。
若因设备故障或调试导致短暂超标,需及时修复并保留证据(如运维记录、校准报告等)以说明非主观故意。
2. 排查超标原因
设备问题:检查监测设备是否需重新标定,或管路是否存在积垢(如浮子流量计积液、采样枪滤芯堵塞等)。
工艺问题:调整脱硫除尘工艺,控制循环水PH值,避免因工艺缺陷导致持续超标。
数据异常:对比在线数据与手工监测结果,偏差超过10%需重点核查。
3. 上报与配合调查
主动向环保部门报告超标情况,提交整改方案及证明材料(如设备维修记录、第三方检测报告等)。
若因数据造假或逃避监管导致超标,可能面临刑事责任。
4. 整改与预防措施
建立设备全生命周期档案,定期校准维护。
引入智能监控系统,实时预警异常数据。
加强员工培训,确保合规操作。
5. 法律责任与处罚
依据《水污染防治法》,超标排放可能面临10万至100万元罚款,情节严重者责令停业关闭。
篡改数据等行为将加重处罚。
提示:不同地区处罚流程和时限可能差异较大,建议咨询当地环保部门或专业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