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竹简中的环保法:有让水道不堵塞的严格措施
竹简,被誉为我国古代最早的书籍,堪称文明传承的媒介。没有竹简,浩瀚的历史长河便会多一层迷雾,许多历史之谜或许将永远无法揭开。在竹简出现之前,我国并非没有文字,但那些刻在金属、石头上的文字,因篇幅有限、阅读携带不便,难以称之为真正的书籍。竹简的出现,让文字有了真正的载体,也让我国那段珍贵的历史得以流传至今。
让我们聚焦于一些令人振奋的考古发现。以1987年在湖北荆门发掘的战国中晚期楚墓——包山大冢为例,专家从这座古墓中整理出数百支保存完好、字迹如新的竹简。这些竹简记录了狱讼、贸易以及楚国与邻国的战争等内容,不仅对研究楚国的经济、文化、军事具有重大价值,而且为我国古代刑法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因为它们是我国出土的最早的刑律文字。
再追溯到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发掘的战国到秦代的古墓中,第11号墓出土的秦简中有一部《田律》。这部环保法规不仅包含了保护植物林木、鸟兽鱼鳖的具体规定,还有确保水道畅通的严格措施。它不仅是我国第一部环保法,也是全世界最早的环境保护法,具有深远的意义。云梦出土的秦简中的《封诊式·穴盗》让世界见识到了我国2200多年前的指纹鉴定技术,打破了国际对指纹鉴定起源的固有认知。
末年,鲁王拆毁故居时,从墙壁中发现了包括《古文尚书》、《礼记》、《论语》、《孝经》等在内的典籍,均为竹简所载。而在西时,河南汲县有人在盗掘魏襄王陵墓时发现了大量竹简,经专家整理,诞生了《竹书纪年》、《国语》等书籍。现今的某些重要典籍,如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葬中发现的竹简,也是古代智慧的结晶。
那么,何为竹书呢?竹书,即是将竹子劈成长条状,于其上书写文字。一根竹片称为“简”,多根“简”用绳子串联起来便是“册”。册字便是象形字,描绘的是竹简穿起来的形态。编好的竹简卷成一束便是一卷,长文可以分成多卷。现今所用的篇、卷、册等量词,其含义依然如旧。而与我们熟悉的字如籍、簿等,皆因竹简而得名。
我们常用的词汇中,如“著于竹帛”、“杀青”、“汗青”等,都与竹书息息相关。“汗青”一词便源于秦代,因竹简表面需经处理才易于书写,人们便对湿润的青竹片进行烘烤,这过程被称为“杀青”或“汗青”,“汗”便是烘烤时青竹上冒出的水珠。
提及“汗”字,我想分享一点个人的看法。我认为形容藏书极多的“汗牛充栋”一词也与竹书有关。这个词来源于唐代文献,《文通先生陆给事墓表》描述的是书籍存放时堆积如山的场景,运输时甚至能让牛马累得出汗。若非竹简书籍的盛行,又怎会有如此多的书籍堆积,让牛马为之流汗呢?
竹简作为古代文明的载体,为我们揭示了历史的奥秘,也让我们对古人的智慧充满了敬意。从竹简的考古发现到其制作过程的深入了解,我们不禁为古人的智慧与才华而赞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