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巨结肠症 宝宝体内环保系统失调凶手
在嘉义,一位年仅1岁7个月大的男童遭遇了长达半年的便秘困扰,腹部异常胀大。家长带着他多次前往诊所检查,初诊为肠胃炎。尽管经过药物和灌肠治疗,症状稳定后返家,但病情却反复出现。男童的高烧不退引起了家长的担忧,于是他们带着他来到嘉义医院求医。
在这里,小儿外科医师贾书悌为男童进行了X光检查,结果令人震惊。在男童的结肠(下腹部)发现了一个巨大的粪石,尺寸达到了惊人的15公分长和8公分宽。经过紧急的巨结肠造影检查,医生确诊男童患有先天性巨结肠症。
经过三个阶段的手术矫正,目前男童的恢复状况稳定,并正在接受持续的追踪治疗。这颗巨大的粪石,其尺寸相当于一个成人的拳头,让男童的腹部异常肿大。贾书悌医师指出,这颗粪石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男童的日常生活和健康。
贾书悌医师进一步说明,“巨结肠症”多发生在新生儿身上,尤其在加入副食品后,便秘症状会更加明显。当孩童长期便秘,且使用软便剂无法缓解时,若X光检查发现肠子里有大量粪便囤积,就会怀疑为巨结肠症。此时需要进行“巨结肠症造影”检查。
一般情况下,如果小朋友还能正常生长,且通过改变饮食和药物能够改善状况,通常不建议进行侵入性的检查。但一旦做了巨结肠症造影,就必须进一步做切片检验。
贾医师强调,先天性巨结肠症是一种先天性疾病,严重者可能在出生后头一、二周就无法自行解便。家长需要警惕,如果发现即使没有粪便,尿布上仍有粪水的痕迹,且孩童长期便秘合并腹泻及反复高烧时,很可能是先天性巨结肠症合并肠炎。这种病的死亡率为2%,在台湾,每年约有30至40名新生儿受到其困扰。
贾书悌医师提醒家长,先天性巨结肠症的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当粪便长期囤积在体内,其细菌的数量和种类会发生变化,穿过肠胃道散发至全身,容易引发败血症,致命机率会大大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暂停原本的治疗,转而着手败血症治疗,以避免孩童丧命。
这篇题为《先天性巨结肠症:宝宝体内环保系统失调的凶手》的文章由网友『跟着感觉走i』投稿至本站。文章生动描述了这一疾病的严重性和治疗过程,希望能引起家长们的重视。文章也提醒读者,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疑虑,请及时向专业医生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