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底东北!营商环境革新 聪明资金开始“掘金” 京东也要投200亿
勇闯东北,逐梦AI蓝海——王云峰与易启科技的崛起之路
近日,王云峰的身影频繁穿梭于黑吉辽三省之间。这位41岁的企业家,在创立易启科技短短一年的时间里,便在东北三省完成了投资布局。他所从事的AI行业,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片蓝海,尤其在东北,发展空间巨大。
王云峰的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曾于惠普中国服务长达15年,但在2016年,他选择跳出舒适圈,踏上创业之路。在考察多个省份后,王云峰最终选择将投资创业的地点定在东北。他的决定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他深受当地的热情所感动,也看到了东北振兴过程中的发展机遇。
今年年初,东北的一些事件让全国的眼光聚焦于这片土地。“投资不过山海关”再次引发热议,不少人谈及东北都带有几分忧虑。王云峰却看到了不一样的东北。他了解到,东北的宏观经济和营商环境正在悄然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像王云峰一样,选择到东北投资兴业。
王云峰认为,东北经历了前几年的经济增速下滑后,目前经济发展已经趋于平稳,营商环境也在逐步改善。他相信,只要抓住新一轮东北振兴的机遇,在东北布局的企业就会有别人无法取代的核心竞争力。易启科技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其产业园将在长春开工建设,成为吉林省首个集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人工智能产业园区。
与王云峰一样,王浩也有着多年的国外生活和工作经历。回国后,他在某知名电商任职。经过认真考察后,他决定在东北开拓自己的事业。他与他的团队致力于将东北的名优土特产通过互联网推向全国各地。他认为东北地区物产丰富,借助互联网的基因可以将这些宝藏推广到全国。
大佬们的行动已经证明了一切。京东集团的刘强东亲自前往东北三省会面领导,计划未来三年在东北投资超过200亿元。绿地集团、杉杉控股等知名企业也纷纷在东北寻找投资机会。这一切的背后,是东北良好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在吸引他们。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和营商环境的改善都为东北经济的“回暖”创造了条件。
王云峰只是众多选择在东北投资创业人群中的一份子。他的信心与勇气,以及对AI行业的独到见解让他走在了时代的前沿。他的成功故事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奋斗史,也是东北地区吸引外来投资、实现经济振兴的一个缩影。随着越来越多有眼光的企业家开始“掘金”东北,这片土地上的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机遇和可能。在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长景俊海对东北地区投资环境做出了积极回应。他表示,“投资不过山海关”、“东北崩溃论”等说法并不客观。实际上,吉林的形象是吉祥如林,客商如云,投资已经过山海关。东北地区并非外界所想象的那样悲观。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丁肇勇指出,东北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这是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的正常现象。舆论往往将问题夸大并简单化,但实际上,随着东北改革振兴的推进,新动能正在逐步形成并发挥作用。资本逐利加上政策红利,使得“掘金”东北成为企业界的共识之一。
吉林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孙志明强调,东北地区拥有产业配套优势和丰富的物产资源,一直备受外界关注。以吉林省为例,自2005年实施投资拉动战略以来,省外投资逐年增加,在总体投资中的占比也不断提高。虽然近年来东北三省的经济增速有所下降,但并未影响到其招商引资的潜力。特别是在招商环境不佳的情况下,有影响力的企业家到东北投资格外受到关注。
金融作为经济的血脉,在新一轮的东北振兴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唱衰东北的声音不断,但一些金融机构已经开始在东北地区展开投资合作。今年1月,东北振兴金融合作机制成立会议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为东北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了助力。随着东北经济企稳回升,一些民间金融投资机构也开始将目光转向东北。
高生,一位在体制内工作多年的投资人,现在是一家北京投资公司的合伙人。他表示,只要企业基本面和未来发展空间足够好,无论是东北还是其他地区的企业都可以成为投资目标。他认为东北地区虽然民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并不代表没有投资机会。一些同行业、同类型的企业在东北地区的估值已经具有一定的“洼地效应”。
平洪涛是上海玫瑰资本的总裁和创始合伙人。他和他的团队一直关注东北地区,并在国内业务布局中持续布局东北市场。他们认为东北地区在经过多年下滑后已经形成价值洼地,未来的经济将迎来一个长周期的发展。目前玫瑰资本已经在东北地区投资了一些具有潜力的项目和企业。他们看好东北地区的粮食深加工和尖端技术产业等领域的发展前景。尽管东北地区投资环境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但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家和投资机构已经开始在东北地区寻找投资机会并看到了巨大的潜力空间等待着更多的投资者来共同发掘和创造更多的价值机遇和挑战共存的时刻已经到来让我们共同期待东北地区的经济腾飞和发展壮大!随着东北三省营商环境的持续改善,部门的态度和行动正在发生深刻转变。
据东北当地媒体报道,北京中和科技产业基金和北京中菊高新技术创业投资基金即将入驻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其中,北京中和资本管理公司发起设立的辽沈地区首只公募基金已经提交至证监会审批。这一动态彰显了资本对东北市场的积极预期。
丁肇勇认为,“资本是逐利的,东北拥有智力优势、产业基础和自然区位优势,在经历连续几年经济企稳之后,理性的资本开始布局这个区域。”东北的营商环境正在逐渐优化,软环境不软的问题正在得到解决。
为了改善营商环境,吉林省设立了软环境办公室,辽宁省成立了由省委书记和省长任组长的软环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组建了全国首个营商环境建设监管局。这些举措体现了东北对优化营商环境的决心和行动。
张林这位东北的私营业主对此深有感触。他提到,以往去一些职能部门办事需要提前找人,现在即便不求人也能顺利办事。办事效率明显提高,很多事情可以在互联网上办理完毕,的确让人感到方便。例如,通过“电子税务局”在网上办税、自助办税,大大提高了办税的效率。
高明是一位在北京工作和生活的人,他也感受到了东北营商环境的变化。他在东北工作期间曾与职能部门打交道,现在的态度和工作效率都明显有所改观。他说:“本次办理社保迁移业务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工作人员的态度非常友好,这应该是营商环境发生变化的一个缩影。”
虽然东北的营商环境有所改善,但仍处于蜕变过程中,还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周丽莎提到的一组数据表明,东北三省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付出了努力,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市场竞争环境的条例,取消了行政职权,并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些企业高管如赵军仍指出,东北的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他提到,一些地方为了招商引资提出的奖励政策不能及时反馈和兑现,有损部门的信誉。一些地方在办理手续时仍存在拖延现象,例如工商登记手续虽然规定5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但实际上可以在一两天内完成。
企业在进行工商登记变更时,有时会遭遇东北某些地区的拖延现象,这种拖延并非仅仅是程序问题,更深层次地反映了一种服务意识的缺失,一种无法从企业的角度灵活应变的态度。赵军对此深感忧虑,他提到,虽然大型企业有能力找到相关领导提前办理手续,但那些中小企业,由于缺乏这样的资源,只能无奈地等待。
营商环境不仅仅是职能部门的工作效率问题,它涉及到许多其他细节。比如东北某机场,原本可以供旅客使用的一部自动扶梯,却因为长时间维修而闲置不用,这让拖着大件行李的旅客倍感不便。又比如东北个别城市的机场和火车站出租车候车区秩序混乱,存在高价出租车司机强行揽客等不文明行为,给外地游客留下了不良印象。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实际上也反映出营商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改善东北的营商环境,实质上是一场行为观念的转变。丁肇勇指出,这需要东北正视问题,用事实、用政策、用规范来赢得人们的信任和支持。前不久黑龙江省曝出的企业家雪地陈情事件和雪乡宰客事件后,部门迅速反应解决问题,这本身就是营商环境改善的一种积极信号。
李宏伟是东北地区一家上市公司的董秘,他分享了与地方打交道的经验。他提到在任何地方投资建厂都需要纳税并解决当地就业问题,因此地方通常持欢迎态度。尽管近年来东北经济面临挑战,舆论中关于投资环境的也增加了招商引资的难度,但随着东北整体环境的逐渐改善,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家开始考虑在东北投资。如今的东北正处于振兴的关键期和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中,给出的优惠政策也比较多。不过李宏伟发现,现在的招商引资更注重“选商择资”,更注重科学合理的筛选和引进符合产业政策、能够实现绿色发展的企业。那些高污染、高能耗、低附加值的产业和项目则不符合要求。
专家周丽莎建议外来企业在投资东北前需充分理解当地的文化差异和办事风格。东北拥有传统制造业、农业发展等优势,投资时需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依附这些优势产业。孙志明也认为东北地区国有大型企业较多,正在进行的国企混改给外来企业带来了投资机会。中小型外来企业可以选择为这些大企业做配套投资,依然有机会获得发展。
东北的营商环境正在逐步改善中,但仍需各方共同努力。外来企业在投资前需要充分了解当地情况,结合自身优势做出决策。东北地区也在努力打造优势产业,吸引更多的投资兴业。孙志明指出,东北三省的年度工作报告中所强调的产业发展重点,无疑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发展的优势产业。这些产业在吸引投资方面,无疑将享受到更多的优惠政策,预示着未来存在着更多的发展机遇。
丁肇勇进一步阐释了这些工作报告中的产业项目分类。他提到,这些项目分为正在推进的项目和即将启动的项目。对于那些正在推进的项目,由于已经在实施过程中,外来资本此时介入的机会可能相对有限。对于有意在东北投资的企业家来说,更应关注那些工作报告明确提及要加快的项目。这类项目往往能吸引更多的支持和政策倾斜。
具体来说,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节能环保以及新材料等领域,都是被寄予厚望的新兴产业。除此之外,新能源汽车和数字创意等高技术、高附加值服务业也是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这些产业不仅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也是推动东北经济转型和升级的重要力量。
有意投资东北的商家和企业,不妨将的工作报告与地方的产业发展规划相结合,深入分析,寻找投资的最佳切入点。这样既能避免盲目投资,也能更好地把握未来的市场机遇。毕竟,紧跟的发展步伐,往往是企业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