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市宏观环境趋紧 上交所多管齐下化解风险
近期,国内信用债市场持续呈现疲弱态势。记者观察到,交易所市场的资金面整体平稳,现券收益率以小幅上升为主,但部分短期流动性压力较大的民营企业和较多的房地产企业相关债券,其收益率上升幅度显著。总体来看,受宏观经济形势和金融去杠杆政策的影响,企业融资渠道受限,融资成本上升,偿债压力日益加大。
针对这一现象,上交所债券业务中心的负责人表示,相较于其他市场,上交所的债券市场公司债券未到期违约率仍处于较低水平,约为0.2%。这得益于上交所始终积极应对严峻风险形势,不断完善信用风险制度建设,提前部署风险防控措施,全面加强公司债券信用风险的监管。
对于市场风险偏好为何降低的问题,公开数据显示,自2017年以来,信用债市场需求总体不振,净融资量低迷。尽管在2018年一季度末前后,市场情绪有所回暖,债券融资成本有所下降,信用债的供给量出现反弹,但进入5月后,发行量再度回落。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一现象除了与上市公司补年报等季节性原因有关外,还与资管新规落地后需求弱化、信用事件频发导致的市场避险情绪发酵、风险偏好降低有很大关系。
信用债供给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低等级品种占比被明显压缩。据统计,今年前5月AA级以下评级债券的净融资量为负。债券取消发行的数量也明显增多,出现债券发行量低于预期的案例。中金公司研究人士认为,本轮信用风险的暴露主要源自外部融资渠道的收缩,而不是经营层面的盈利恶化。他们预测,这一趋势在短期内可能难以扭转,低资质信用债的风险尚未释放完毕。
在自律监管方面,强调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充分性至关重要。一些投资者和业内人士认为,除了发行人的直接责任外,券商中介机构、受托管理人、相关地方乃至交易所等前端审核和存续期监管部门也可能存在不尽职行为。法律研究人士表示,不能简单将债券违约归咎于个案或交易所审核不严。交易所虽负有自律监管职责,但监管的核心是发行人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中介机构的专业性。交易所主要进行文本审核和形式审核,侧重于合法合规性的审核,并提示信息披露风险。
我国债券市场自1981年起至今,经历了从计划管制到市场化的转变。过去没有违约现象,但管制并非万能,它限制了债券市场的开放发展。如今,市场化与法制化的进程中,违约或许是一个必经之路,刚性兑付必须坚决打破。上交所始终高度重视信用债券的风险防控工作,持续深化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并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债券存续期信用风险的管理。
近日,记者旁听了上交所的债券审核现场。从材料受理到文本审核、反馈会、专家会环节,都严格履行既定流程。专家们在讨论环节详细阐述了发行人的基本情况,并针对与偿债能力相关的各项指标进行了深入讨论。虽然与会专家基本同意某只“小公募”债券的发行审核通过,但仍要求公司补充与应付账款相关的信息披露和分类指标。整个审核过程体现了上交所的严谨态度和对市场参与者负责的精神。风险应对:多管齐下化解债券风险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公司债券的风险问题逐渐受到关注。近期,针对即将到期或面临回售的公司债券,上交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
据了解,虽然存在部分债券违约的情况,但整体而言,上市公司债券发行人的资质相对较好。其中,七成以上的发行人为国有企业或主体评级为AA+及以上的优质企业,因此风险爆发隐患相对较小。尽管如此,上交所依然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风险管理和处置工作。
上交所债务业务中心的负责人介绍称,近几年,上交所通过建立风险监测和排查机制,及时发现并干预涉及风险的债券。针对不同类型的债券风险特点,上交所协助发行人和受托管理人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处置方案。通过综合研判,上交所已经成功协调化解多只上市公司债券的兑付兑息风险。
对于即将到来的2018年到期兑付的债券,上交所已经提前进行布局。要求受托管理人对重点行业和其他高风险发行人进行风险排查和评估。在债券到期回售前两个月,加强对风险类和关注类债券的监测力度,确保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风险。
上交所有关负责人强调,对于存在风险隐患的债券发行人和受托管理人,上交所将采取严格的监管措施,包括电话沟通、书面督促、书面问询、约见谈话等,以督促其履行职责。对于初步排查存在较高风险的债券,上交所将及时采取措施,为风险化解创造时间窗口。上交所在处理违约案例时发现,每个债券适合的处置方式及程序路径都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发行人的经营和财务状况,以及具体的风险暴露情况来制定具体的处置方案。
上交所正在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应对公司债券的风险问题。通过加强监管、督促相关责任人履行职责、制定有针对性的处置方案等方式,努力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