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长沙五一大道

环保技术

肖钢回应2025年熔断失效:极端环境制度缺陷被放大 散户“羊群效

来源:www.huanbaole.com    编辑: 环保网     时间:2025-08-11点击:

近期,我国证券市场经历了一次颇具波折的熔断机制尝试。自2016年1月1日正式实施以来,仅在短短几天内,由于市场反应强烈,最终在1月8日被暂停。这一政策虽短暂,却在股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针对这次熔断机制的尝试,时任证监会主席肖钢提出了几点反思和解释。

这次熔断机制的实施受到了所谓的“磁吸效应”影响。从实质上来说,我国的涨跌停板制度与个股熔断机制有相似之处。当市场接近熔断阈值时,这种“磁吸效应”会加剧市场的恐慌情绪,导致市场加速触碰熔断阈值。特别是在指数熔断的情况下,当市场接近阈值时,投资者产生一致的看跌预期,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波动。

熔断机制的风险参数设置偏严也是导致这次尝试失败的原因之一。我国指数熔断机制的两档阈值分别为5%和7%,这样的设置在实际运行中触发频率过高,影响了市场的正常交易。一档和二档阈值间的差距过小,使得“冷静期”后容易发生“磁吸效应”,变相提高了触发更高阈值的概率。15分钟的“冷静期”时间也显得过于短暂,不足以让市场充分消化信息,加剧了市场的恐慌情绪。

我国股市以中小散户为主的投资者结构也使得熔断机制难以发挥应有的效果。在股市波动时,中小散户投资者更容易受到市场情绪的影响,形成一致预期,从而加剧了市场的暴涨或暴跌。一些机构投资者也表现出明显的散户化行为,在市场大跌时强化了单向卖出效应。

但值得注意的是,熔断机制尝试失败的主要原因并不仅仅在于制度本身的问题。当时的市场环境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离岸人民币的大幅贬值、市场担忧经济持续下行、大股东减持禁令到期等因素都对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熔断机制的推出无疑加剧了市场的恐慌情绪。

肖钢表示,虽然这次熔断机制的尝试以失败告终,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我国不可采用。正确的做法应当是改进和完善这一机制。在改进过程中,需要以流动性评估为核心,重视熔断对流动性的影响。只有在保证市场流动性的前提下,熔断机制才能真正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

这次熔断机制的尝试虽然短暂,但却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在完善和改进这一机制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市场的需求和特点,确保新的熔断机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设立熔断机制的核心目标,是解决极端市场环境下的流动性问题,其设计理念是鼓励交易而非抑制交易。熔断机制的实施需要建立一个合适的阈值,保证在熔而不断的过程中保持交易的连续性。在面对极端情况时,需要增强反向交易的力量,确保市场流动性的最低要求得到满足,并通过市场机制来抑制股市的单边下行趋势。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熔断机制对流动性的影响,特别是在极端情况下流动性丧失的状态,并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案来解决流动性创造的问题。熔断标准的设定也至关重要。熔断机制是针对极端情况的应对措施,其设立的目的并非频繁触发。以美国市场为例,其设立熔断规则后十年才第一次触发,而在我国,某些时期的股市异常波动导致了熔断的高频率触发,这显然违背了熔断机制的初衷。我们需要重新评估我国的熔断标准是否合适。

我们还需统筹安排指数熔断、涨跌停板等交易限制措施。在设置价格涨跌幅限制和指数熔断机制时,我们必须确保价格涨跌幅范围与指数熔断的波动区间不重叠,否则可能会加剧市场的恐慌情绪,加速流动性的丧失。通常而言,价格涨跌幅的范围应该宽于指数熔断的波动区间。而且,指数熔断的各档位阈值不能设置得过于接近,以避免在第一档指数熔断触发后迅速触发更高档的熔断。借鉴境外经验,具有双层熔断机制的股市通常会采用更灵活的个股熔断机制。例如,美国、日本和韩国的个股熔断机制会根据股票市值或流动性来设定个股的熔断阈值,以重点防范个股股价的短期异常波动。

我们还需要在政策推出时加强综合配套和预期管理。一个好的制度不仅需要框架合理,还需要选择合适的推出时机,并做好综合配套管理。尽管熔断机制是为了应对极端异常行情而设立的,但我们不应该在内外部市场环境高度不确定的特殊情况下推出。市场需要时间来适应新制度,在宏观环境相对平稳的时期施行新制度更有利于市场的认知和良性互动。熔断机制的暂停交易是为了消化极端事件、充分传播信息、引导理性认知、阻断市场恐慌、鼓励多空差异、恢复双向流动。如果暂停时间过短或者第二级、第三级的阈值设置过低,就无法达到这些目的。我们需要慎重考虑熔断机制的各个方面,以确保其能够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