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长沙五一大道

环保技术

描写清雅禅院的古诗(题破山寺后禅院清幽环境的诗句是)

来源:www.huanbaole.com    编辑: 环保网     时间:2025-08-11点击:

三、古诗译文及赏析重述

清晨的阳光照射在古老的寺庙上,诗人踏入了这座迷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太阳映照着高耸的树林,犹如一幅静谧的山水画卷。竹林中弯曲的小路通向宁静之地,禅房周围的植物更显得生机勃勃。这美景犹如百鸟欢快歌唱的舞台,清澈的潭水仿佛映照出人们内心的纯净。此刻万籁俱寂,只有空中钟磬的声音回荡。诗人用生动的笔触描绘出这座寺庙的独特景色,透露出他对高远境界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描绘了诗人在贬谪途中的心境。早晨呈上谏阻迎佛骨的上疏,却傍晚就接到了获罪的消息。尽管遭受打击,但诗人仍坚守为君主兴利除弊的信念,不惜牺牲自己的衰朽残年。巍巍秦岭和茫茫云海象征着前途的艰难,白雪封堵的蓝关使马儿都裹步不前。诗人感慨身家何处是归宿,同时嘱托侄孙到瘴疠之地收拾自己的骸骨,流露出暮年遭贬的哀伤心绪。

《别云间》表达了诗人在抗清斗争中的悲愤与决心。三年羁旅,今日又身陷敌手,想起河山沦陷,诗人不禁热泪盈眶。天地辽阔,却无处诉说心中的悲愤。已知泉路近,但放心不下的仍是铁蹄下的父老乡亲。魂魄归来故土的那一天,诗人将重举抗清大旗与敌人决一死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对人生哲理的和自我解脱。词人举起酒杯向青天发问,想象着天上宫殿楼台的景象。虽渴望驾风前往,但又担心那里的清寒和孤寂。月亮转过朱阁,低照美丽的窗户,照着不眠的诗人。词人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人生的悲欢离合和月亮的阴晴圆缺,表达了对亲人平安的祝愿和对自然的赞美。

这些古诗词简洁明快、意境深远。诗人通过生动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韵味和情感的境界。他们的作品不仅展现了诗人的才华和情怀,也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精髓。《题破山寺后禅院》突出了寺庙的幽深、清寂,《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展现了暮年遭贬的悲愤,《别云间》抒发了抗清斗争中的坚韧与决心,《水调歌头》则表达了人生哲理的和自我解脱。这些诗词简洁易懂,却富含深意,令人回味无穷。在迷人的月宫之中,那寒冷而孤清的氛围让人心生感慨。即便在月宫翩翩起舞,也不过是独自欣赏自己的影子,何尝能比得上人间的温暖与美好呢?这种深深的挚爱与眷恋,如同白居易在《醉花阴》中所写:“何似在人间。”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对人间生活的挚爱之情。这种深情在下阕中更加明显。每当夜晚降临,作者总是难以入眠,思绪飘向远方,思念着亲人和故土。他在朱阁绮户之间徘徊,望着月亮,感叹人生的短暂与无常。月圆之夜,更是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的高峰时刻。他学会了宽慰自己,知道月亮的阴晴圆缺与人间的悲欢离合一样,自古便无法圆满。于是,他借助月亮传达祝福,愿千里之外的亲人平安健康,同时也借此消解自己的忧愁,享受这美好的良辰美景。这便是苏轼的豪迈与旷达,他在《水调歌头》中表露无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醉花阴》这首词写于南渡之前,描绘了少女和少妇时期的生活。上阕中,“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展现了一种因时光流逝而带来的寂寞与惆怅。而“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则更加深刻地反映了光阴的流逝和季节的变化。“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则描绘了傍晚饮酒赏菊的情景,菊花淡淡的香气扑鼻而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则展现了深深的忧愁和憔悴。

一、《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背景与深意

本诗揭示的是唐朝社会现实的黑暗面。那是一个佛骨被过度尊崇的时代,唐宪宗迎奉法门寺佛骨入宫供奉,导致文武百官沉溺于佛教,荒废政务。韩愈因直言阻谏,几乎被定为死罪。这首诗是对当时朝政腐败、误国害民的黑暗现实的有力批判。它传达出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和对正义的痛心疾呼。

二、《别云间》的情感剖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坚定的抗清斗志和对江山被外族侵略的悲愤。面对死亡,作者无畏无悔,对故土有着深深的眷恋。即便生命结束,抗清的精神永存。这首诗展现了作者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欣赏品味及课堂训练

1. 《题破山寺后排院》中的名句“曲径通幽处,排房花木深”之所以被人们称诵,是因为它描绘了一个充满禅意和宁静的环境。“曲径”一句,点出了禅房的位置及其环境,让读者感受到小路引领他们进入一个静谧的世界,那里有繁花和高木作伴的禅房。这种描述既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又使心灵得到净化与升华。诗句中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的“悦”与“空”都是使动用法,意为“使……欢悦”“使……消除”,这两个词语的运用恰到好处,使整句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

2.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的颔联表达了作者因革除弊事、不惜年老体衰而遭贬迁的愤慨;尾联则倾吐了对侄孙的凄楚难言的苦衷和愤激之情。其中的“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一句中的“横”与“拥”字不能随意替换。这两个词语的运用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作者远离家乡、路途艰险的沉痛与怅惆。

3. 在《别云间》中,作者通过“泉路”“毅魄”“灵旗”等词语表达了他为抗清而死的决心和意志。这些词语都与死后有关,但充满了战斗的豪情和英雄的气概,没有丝毫的畏惧和对自己所从事的抗清事业的悔恨。

四、布置作业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三首诗歌,掌握了朗读技巧并感受了作者的情感。为了更好地理解诗歌背后的故事和情感,我们为大家布置了以下几个作业任务:

1. 搜集唐代田园派代表人物王维、孟浩然的作品各一首,感受他们的诗歌风格与情感表达。

2. 对比阅读唐代诗人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与《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分析前者是从何种角度抨击时政的。

3. 比较阅读《别云间》和《梅岭三章》(其一),以及抗日将领吉鸿昌的绝笔诗,分析三者在表达思想感情上的异同。

第二课时

让我们继续深入词的魅力。从李白的《静夜思》引出的思乡之情,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表达对家人思念之情的宋词:苏武的《水调歌头》和李清照的《醉花明》。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两首词的世界,感受其中的情感与文学魅力。

五、解题

词是一种配合乐曲用来歌唱的诗体,隋唐时期产生,宋朝进入兴盛时期,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性样式。豪放词派与婉约词派是我国古代词的两大流派。《水调歌头》和《醉花明》分别是这两大流派的代表作品,它们以各自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之情。接下来我们将一同这两首词的情感与文学价值。婉约词泥源远流长,代表人物有欧阳修、柳永、李清照等。苏轼则开创了豪放派,其词题材广泛,以铺叙、直抒为主要表现方法,风格大气恢宏。辛弃疾也是豪放派的杰出代表。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都有词牌,规定了词作的句数、字数及音律。

在研习课文时,首先要整体把握,理清思路。这包括读课文消灭字、词障碍,读小序了解写作背景,结合注释弄清词作大意,比较上阎与下闽表达的侧重点。例如,《水调歌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其中豪放词风体现在作者望月思人,对青天的质问中,展现出大胆奇特的想像和奔放豪迈的感情。《醉花阴》则是一首怀人诗,通过天气、环境的描写传达出孤单与怀念之情。

在具体研习中,可以感受到作品特色并了解作者风格。如《水调歌头》中,作者通过“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何事长向别时圆”等词句,表达出对人生的疑惑和感慨。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则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表达了对生活的信心。对于《醉花阴》的首句“薄雾浓云”,有两种理解,一种是理解为天气,另一种是理解为焚香而生的烟气,可以根据个人理解进行阐述。

至于古诗《题破山寺后禅院》的鉴赏,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通过描绘旭日初升、光照山林的景象,展现出禅院的美好。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在花丛树林深处,这种幽静美妙的环境使他陶醉并忘情地欣赏起来。诗中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表达出诗人对自然和尘世的领悟,感受到佛门禅悦的奥妙。整首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朴实地写景抒情,意在言外。

这些词作和诗作都展现了作者们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通过深入研习,可以领略到古代文学的韵味和魅力。这种构思的巧妙,宛如唐代诗人常建笔下的诗歌艺术,被殷璠精妙地描述为:“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常建的诗歌,旨在引导读者在平易之中进入其胜境,逐步领悟诗的深层旨趣,而非以表面的描摹和华丽词藻取胜。诗中的佳句,常常如泉水般突然涌现,令人惊叹。而其妙处,如同诗的构思一样,在于造意的工夫,言外之意,令人回味无穷。

宋代大文豪欧阳修对常建的“竹径”两句诗情有独钟,他曾尝试模仿其语,却久久无法得偿所愿,深刻体会到造意之难。他在青州的山斋宿息时,亲身体验到诗中所描绘的“竹径”意境,试图以此为主题创作诗句,却依然“莫获一言”。欧阳修的体会生动揭示了“竹径”两句的魅力,不在于对景物的精细描摹,而在于其能够唤起读者身经其境的亲切回味。

同样,被殷璠赞誉为“警策”的“山光”两句,造语警拔而寓意深远,旨在启迪人心。诗人着力于构思与造意,因此造语不求形似,多含比兴,达意为重,引人入胜,耐人寻味。这种委婉含蓄、富有哲理的诗歌风格,正是盛唐山水诗的独特魅力。

盛唐时期的山水诗大多歌颂隐逸情趣,洋溢着优闲适意的情调。常建的诗作在优游中表达会悟,具有盛唐山水诗的共通情调。他的风格闲雅清警,与王维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有所不同,独树一帜。

破山,这座位于江苏常熟的古寺,历史悠久,由南齐时的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而来。诗人在清晨游寺后禅院时,以古朴的笔调、省净的描写,展现出深微的兴象和浑融的意境。艺术上的完整性,使这首诗成为盛唐山水诗中的佳作,独具一格。阅读这首诗,仿佛能感受到那清晨的古寺、那宁静的后禅院,以及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