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粤语的易烊千玺讲武汉话的胡歌(用方言对话直接把观众拉进了戏剧环境中)
在乡音的浸润下,电影赋予角色更深厚的生命力
你是否曾尝试让身边的北京人不说儿话音,或让山东人不再倒装?这种尝试或许有些难度,因为乡音是每个人从小伴随的标志,更是家的独特符号。当越来越多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出现在观众视野时,演员们带着口音的台词,或用方言对话,却能将观众迅速带入戏剧环境中。
以电影《奇迹》为例,导演虽然简单地将角色置于深圳的大环境下,但演员们在表演中运用语言细节,让观众感受到深圳作为众多外来打工者汇集的城市的独特氛围。景浩(易烊千玺饰)在与当地人对话时,也不免掺杂了粤语的表达。这种语言细节赋予了角色更多的身份信息,让观众更加真实地感受到角色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
在电影中,的乡音成为了认知城市的标签之一。电影《奇迹》展示了几乎都不是深圳原住民的群像,南腔北调口音混杂。田雨饰演的梁叔虽然满口“包邮区”口音,但在与景浩谈电子厂场地时,他故意模仿深圳地方口音,展现了外来者在与本地人交往时的融入表现。同样,演员田雨本身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但在电影中却能够流利地运用方言表达角感。
方言的运用不仅增加了电影的写实性特色,还让情绪烘托达到高潮。在战争题材的电影中,来自的战士们说着不同的方言,让电影更加贴近真实历史。电影《金刚川》中的战士们来自全国各地,张译说陕西话,吴京说北京话,邓超说江西话,李九霄说四川话。这些方言的设定都是演员们在现场临时发挥的,成为电影中的亮点。
方言的运用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据可考的。以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太乙真人为例,他的“川普”引起观众不满,但导演饺子解释称太乙真人的洞府在四川江油市,因此他的四川口音是有据可依的。
在电影中,角色的口音往往与角色设定紧密相关。一些电影团队会通过配音的方式让演员的口音更加贴近角色设定。在某些情况下,演员的口音问题反而成为电影中的笑点或加分项。
乡音的运用为电影中的角色增添了更多的生活气息和情感深度。在口音的交织中,电影赋予了角色更丰富的身份信息和更真实的生活体验。方言的运用不仅增加了电影的写实性特色,还让情绪烘托达到高潮。在电影中,角色的口音与角色设定紧密相关,有时成为电影中的亮点和加分项。导演们通过运用乡音,成功地将观众带入戏剧环境,让观众更加真实地感受角色的情感和生活经历。电影,这一艺术的载体,往往取材于生活并反映生活的百态。当电影聚焦于那些描绘底层小人物的故事时,方言和口音的巧妙运用,无疑为影片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和生活的质感。
电影《火锅英雄》和《铤而走险》都是以重庆为背景的故事。《火锅英雄》中流淌的重庆方言,让影片更显得地道、鲜活。相较之下,《铤而走险》虽以普通话呈现,却难免让人感受到距离。这也足以证明,方言是使故事更加“接地气”的魔法武器。
随着电影产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影作品开始深入挖掘生活的细节。这不仅体现在故事内容上,更体现在语言的使用上。如今,越来越多的电影直接采用方言叙述,让观众感受到更为真实、深刻的人物情感和环境氛围。
回顾近年来的电影佳作,我们不难发现,演员们不再依赖后期的方言配音。他们从影片筹备之初,就开始进行方言的学习与准备。《地球最后的夜晚》、《无名之辈》、《宝贝儿》、《江湖儿女》、《隐入尘烟》等影片,都是这方面的佼佼者。
杨幂的南京话、黄觉和汤唯的凯里话、胡歌和桂纶镁的武汉话……这些地道的方言表达,让角色更加鲜活,也让观众更加容易产生情感共鸣。在电影宣传环节,演员们的方言表现,往往成为吸引观众眼球的亮点。
在电影《隐入尘烟》中,海清与素人演员的方言表演,成为她融入角色、展现生活细节的关键。导演李睿珺在与海清的前期沟通中,就明确提出了学习方言的要求。
为了呈现更为真实、生动的人物形象,一些演员甚至不惜丢掉明星的光环,深入街头学习方言。在电影《南方车站的聚会》中,胡歌就曾深入武汉街头,学习地道的武汉话。他甚至在现场与武汉当地演员约定,一切交流都必须使用武汉话。
桂纶镁为了在电影中的方言表现,更是在电影开机前,就搬到武汉的城中村居住,并寻找老师进行语言学习。她深入居民生活,观察和学习当地人的语言习惯。她的努力得到了观众的认可,连武汉本地观众都对她赞不绝口。
台词是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方言的运用,无疑是演员表演中的一大挑战。但这也正是演员们展现生活气息、深入角色的重要机会。通过这些演员的努力,我们不难看出,方言的运用,已经成为评价演员演技的重要标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