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峰环境百亿并购关联公司诸多财务“谜团”待
在面临巨大负债压力的背景下,中联环境的业绩似乎承载着过高的期望。公司披露的信息显示,其收入和采购数据存在疑点,而商誉确认金额也值得进一步探讨。近日,上市公司【、】发布并购交易草案,计划以152.5亿元的价格从宁波盈峰等8位股东手中购买中联环境100%的股权,这一价格相较于标的公司的净资产账面价值增值了382.78%。
《红周刊》记者在研究中发现,中联环境不仅承载着沉重的负债压力,其现金流状况亦不乐观。从报告期(2016年至2018年1~4月)的业绩来看,该公司要实现重组草案中的业绩承诺面临一定压力。其财务数据存在诸多疑点,尤其是资金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
中联环境的重组草案揭示了公司在报告期各期末均存在巨额的应收账款,这些应收账款占当年总资产的相当大一部分。这意味着公司的一部分资产并未真正收回,而是“躺在别人的手里”。这种情况可能导致企业资金紧张,甚至引发资金链断裂的风险。更令人担忧的是,中联环境的应收账款质量有所下降,一年以内的应收账款虽然金额在增长,但占当年应收账款总额的比例却呈下降趋势。这意味着公司的收款能力在下降。
中联环境的现金流量状况在近一年多来也不理想。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连续出现负值,而“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在大部分时间里也是负值。尽管公司在某些年份通过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有所增加,但经营活动的现金流仍不能满足公司的运营需求。这一点也从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不断攀升中得到了体现。报告期末,中联环境的资产负债率持续上升,负债中的流动负债比例也居高不下,意味着公司需要在短时间内偿还大量债务。
除了上述资金问题,中联环境的存货金额也巨大且呈现出连续增加的趋势。巨额的存货意味着相同规模的资金被滞留,增加了公司对资金的需求。理论上,资金紧张会提高资本成本率,从而影响企业的估值。高估收购标的公司的价值可能导致支付过高的对价,最终损害投资者利益。
在重组草案中,承诺方预测中联环境在2018-2020年度的净利润增长迅速,但根据公开的财务数据,这种增长速度的实现存在压力。承诺的业绩增长速度远高于中联环境过去的表现,这让人质疑其是否能够保持如此高的增长速度。
中联环境在面临巨大负债压力、资金紧张、应收账款质量下降、现金流状况不佳以及存货金额巨大等多重问题的情况下,要实现重组草案中的业绩承诺面临较大压力。投资者在评估其价值和风险时应当保持谨慎。在业绩承诺的压力下,中联环境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在净利润增长方面,中联环境并未展现出与行业整体和同类公司相匹配的优势。尽管预测期内的净利润增长率预期较高,但实际增长情况却远未达到预期。特别是在与行业内其他公司对比时,中联环境的增长速度明显滞后,这无疑增加了市场对交易对方业绩承诺实现能力的怀疑。在此背景下,若未能大幅改善经营环境或遭遇行业利好,中联环境可能面临交易草案中承诺的业绩压力以及商誉减值风险。
进一步审视中联环境的财务数据,我们发现其营业收入数据存在显著的异常。重组方案中的定价基于收益法评估结果,而这一结果与资产基础法的评估结果存在巨大差异。对于中联环境而言,其过去营业收入的真实性对未来预期收益具有重大影响。通过分析其财务报表,我们发现中联环境的营业收入数据存在显著的不真实情况。特别是在某些年份和时期,其营业收入与现金流和债权变化之间存在显著不匹配,这引发了对其营业收入真实性的质疑。
除了营业收入的问题,中联环境的采购数据也显示出大额不明采购支出。主要采购项目如底盘、发动机等原材料以及水、电、天然气等能源的采购金额占全部采购金额的比重相当高。公司“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却远远低于含税采购总额,这意味着公司在采购过程中大部分采用了欠款方式。理论上,这应在财务报表中体现为应付款项的增加或预付款项的减少,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中联环境在业绩和财务方面存在诸多挑战和疑点。其净利润增长滞后、营业收入数据失真以及大额不明采购支出等问题都需要引起关注。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中联环境的业绩承诺实现能力,也可能对其未来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对于投资者而言,深入了解并审慎评估中联环境的财务状况和业务前景至关重要。中联环境的债务与商誉之谜
深入探究中联环境的财务状况,我们发现其在2017年年末的应付账款与应付票据显示了大额经营负债的存在。合计金额相较于上一年,新增了约25亿元。真实债务与理论债务之间却存在近24亿元的差距,即便考虑到年中预付款项的减少,这仍然是一个惊人的数字。这样的采购差异究竟是如何产生的?交易草案中却并未给出明确的解释。
类似的状况在随后的2018年1至4月间也未能得到有效改善。按照财务数据的常规逻辑,采购总额经过增值税的计算后,应有相应的现金支出体现在财务报表上。中联环境的财务报表中却存在近1.8亿元的含税采购未体现在相关数据中。这种差异让人不禁产生疑虑。中联环境是否在财务处理上存在某些特殊的操作手法或是刻意隐瞒了某些情况?这也正是引发我们对巨额商誉的猜测的原因之一。
随着资金链压力的增大以及业绩承诺的实现压力加剧,上市公司的高额溢价收购行为更加引人注目。交易草案显示,中联环境的整体估值在短时间内迅速增长,增值额高达数十亿元。这意味着一旦未来业绩表现不佳,商誉减值的风险将大大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得不怀疑其并购行为的动机和背后的逻辑。究竟是为了长远的业务布局还是仅仅为了短期内的资本运作?这些问题的答案仍然扑朔迷离。
对于中联环境的控股股东宁波盈峰来说,其成立时间短暂,却在短时间内经历了多次股权转让和资本运作。特别是在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对中联环境的大额股权转让和控股权的转移。这种快速的资本运作背后是否存在某种动机?是否是为了规避大额商誉而刻意进行的操作?这也正是市场关注的焦点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在间隔半年的交易中,中联环境股权的商誉价值似乎被“节约”了数十亿元。这样的操作是否只是为了规避大额商誉的风险而进行的资本运作?背后的动机究竟是什么?这无疑给上市公司的未来发展带来了隐形风险。这一系列的操作是否合规?是否经过了充分的披露和解释?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探讨。中联环境的财务和资本运作背后隐藏着诸多谜团,需要更多的信息来解开这些谜团,揭示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