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环境之最(名城广州守护文脉,向上生长
广州,一座历史与现代交织的城市。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她见证了千年的繁荣与变迁。从古老的西关历史文化街区到现代的广州塔,这座城市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
何镜堂,这位建筑设计大师,用他的才华和智慧为广州留下了许多文化地标。他主持设计的海心桥荣获了“世界人行桥奖”金奖,这无疑是广州文化的高度和标识。他的设计始终融入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使得建筑成为文化的载体。
在广州,无论是城市的决策者、建筑师还是普通的市民,都倾注着对这座城市的热爱。从永庆坊的改造到南越王博物院的建立,每一个微小的改变都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文化的传承。这座城市不仅留下了古老的建筑,更留下了人们对历史和文化的记忆。
走在广州的老城区,仿佛穿越时空,感受着千年古城的历史底蕴。每一条街道都承载着商贸中心的辉煌历史,每一个院落都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变迁。叶嘉良,这位网站主编,用他的脚步和镜头记录着老建筑的每一寸变化,让人们铭记乡愁。
广州塔与珠江两岸的璀璨灯火交相辉映,展现出这座城市的繁荣与活力。作为珠三角的核心城市,广州一直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她不仅拥有众多的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更拥有包容的文化氛围和商脉长盛不衰的繁荣景象。
在这座城市里,历史文脉遍及寻常巷陌。无论是千年王宫遗址、古道遗址还是古楼遗址,都是这座城市的历史见证。南越王博物院更是展现了岭南文化的历史底蕴。何镜堂大师以红砂岩的现代手法设计博物馆,展现了南越国的文化积淀。开放,是广州的历史关键词,也是这座城市的精神内核。
广州,这座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城市,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着世界的目光。无论是古老的建筑还是现代的景观,都让人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独特韵味。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传承,也可以感受到现代都市的繁荣和活力。这里是一个让人们记住乡愁的地方,也是一个展现中国现代化文化根基的靓丽名片。广州十三行与城市的千年脉动
曾有着“金山珠海,天子南库”之美称的广州十三行,坐落于荔湾区沙面与文化公园的北面。肇始于清代康熙年间,这些商行是清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专业机构,掌握了通往欧洲、拉美、南亚、东亚和大洋洲的贸易航线。在清“一口通商”的政策背景下,十三行曾一度垄断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进出口贸易。
走进人民南路历史文化街区,仿佛穿越时光,置身于广州最精华的骑楼街之间。叶嘉良引领我们,通过扫描建筑指示牌的二维码,了解这里的百年故事。
广州市政厅于1921年2月15日正式成立,标志着广州开始建市。自此,广州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城市型行政区。人民南路,旧称太平路,见证了广州古今商业发展和对外贸易的历程。如今,这里依然是珠江畔的一线江景,壮丽无比。
广州的东山与西关,是城市发展的两大代表性区域。东山的荒地在20世纪20年代逐渐聚集了华侨、教授、医生、实业家等,这里的建筑风格独特,东山少爷更是时尚青年的代表。西关则诞生于清朝同光年间,聚集了富裕士绅的青砖大屋。后来,不少西关小姐投身革命、献身科学,将这种积淀已久的广东精神辐射至各个领域。
被称为“五大侨园”的逵园、春园等是东山洋房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如今成为年轻人的打卡胜地。在老建筑中感受文化之美,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城市历史文化的挖掘与保护。叶嘉良作为广州“名城守护”,深感广州的城市特质是尊重,尊重建筑、人文、社区和习俗。
随着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不少城市曾面临“推土机式”大拆大建的选择。广州的历史名城保护也不例外。但坚持倾听民声民意,尽最大可能凝聚社会共识。通过不断完善政策法规,成功实现了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如今,广州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典范。
站在越秀区诗书路69号对面,叶嘉良指着一栋鹅黄色二层半高的小楼说,这栋看似普通的建筑见证了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里程碑事件。事件的背后是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平衡与挑战。经过努力,成功实现了平衡发展并修复了受损的历史建筑。这种尊重历史、尊重文化的态度赢得了市民的广泛赞誉和支持。广州不断修订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并出台多项政策促进历史建筑的合理利用和活化利用加强了城市更新中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力量使这座城市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保持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城市魅力。在充满活力与韵味的广州,历史与现代的交融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早在2021年,广州便率先全国制定《广州市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致力于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骑楼、西关大屋、满洲窗……这些充满历史韵味的元素,构成了广州独特的风景线。位于恩宁路的骑楼街,被誉为“广州最美骑楼街”,体现了广府建筑的中西合璧风格。虽然经过近百年的岁月冲刷,恩宁路一带成为危旧楼房的集中区域,但以“绣花”功夫进行改造,使得这片承载着乡愁记忆的街道焕发新生。
在广州,保护与发展并行不悖。在T.I.T创意园,旧厂区被改造成为以服装时尚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园,不仅保留了城市的历史记忆,也成为新潮前沿之地。园区内汇聚了众多知名企业与上市公司,创意空间内经常举办艺术与时尚品牌展览,成为文艺爱好者的打卡地。
广州不仅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更强调城市的宜居与发展。在道路交通建设方面,广州注重以人为本,强调绿化的重要性,治理污水改造河涌等,都体现着广州人“讲究实用,既要面子更要里子”的特质。
白天鹅宾馆是广州历史文脉的传承之地。这座由中国人自主设计、建设、采购、经营管理的五星级酒店,见证了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宾馆所在的沙面岛,保留着百余年历史的欧陆建筑群,被誉为“万国建筑博物馆”。在这里,历史与现代交融,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广州,这座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城市,正以其独特的方式,将历史与现代完美融合。通过改造旧城区、利用遗产空间、创意活化等方式,广州让城中村、老厂区等存量空间成为提升城市活力和滋养社会创新的新场所。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韵味与现代的活力,共同见证这座城市的辉煌与繁荣。在这个占地仅有0.3平方公里的小岛上,珍贵地保存着多达54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筑。如今,这些尘封已久的老建筑正逐渐焕发出新的生机。
通过修缮活化,这些百年古建正转化为富有文化气息的博物馆、文艺空间以及深受市民喜爱的咖啡馆,让市民在享受现代城市生活的也能感受到城市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
在这样一个融合古今的地方,沙面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被安置在一幢三层欧式建筑中。这里,长者们在享受养老服务的也能感受到城市的温情与关怀。从长者饭堂、日间照料到康复训练、老年教育以及多功能活动,每一项服务都旨在为老人们创造一个温馨、舒适的环境,让老有所养、老有所得成为实实在在的体验。
不远处的泮塘五约,历史与现代的交织更是引人入胜。暌违三年的五月五龙船会即将开赛,龙舟被洗刷一新,再次展现了这一社区的历史传统和乡土情怀。社区规划师芮光晔及其团队通过微改造项目,成功唤醒了社区居民对乡土的记忆,并积极参与社区规划。从拆除围墙、修整广场到修缮活化李氏敦本堂,每一个建议都凝聚了多方的智慧和努力。
广场一侧,乡亲们自发开辟的“五秀园圃”,寄托了他们对乡土的深深眷恋。而年轻人则通过线上园地,利用公众号传播泮塘五约的文化和历史。如今,从老到小都有了传承历史文化的意识,使得这个社区的历史文化得以延续。
广州的城市发展,并没有让历史文脉消逝,而是以更隽永的方式流淌、延续。从泮塘五约、猎德村到恩宁路、永庆坊,历史与现代的融合在广州随处可见。而广州就修订完善的《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更是将工业遗产、农业文化遗产等纳入保护体系,标志着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理念、保护方式从“点”走到了“面”。
今天的西关一带,青砖屋、镬耳屋、宗祠等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和谐共生。富有年代感的老建筑被巧妙地转化为书店、咖啡屋、民宿、琴舍等,成为市民体验历史与文化的好去处。
每当周五晚上,五年级的宇轩和他的小伙伴以及他的家人,都会来到修整一新的庙前广场,一起练习醒狮。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不仅让传统文化得以延续,也让新一代能够感受到并继承这份传统。这一切的一切,都让人深深地感受到广州这座城市的魅力与活力。在广州这座繁华都市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从北方的广袤原野还是南方的滔滔江水飘然而至的人们,都为其独特的文化气息所吸引。他们在这座城市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将自己的生活与广州的文化紧密相连。
宇轩的动作让李世亮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时光,那些纯真无邪、有板有眼的动作仿佛成了城市文化的缩影。城市的意义,正是在于人们的彼此映照与文化的纵横舒展。从芮光晔这位“新广州人”身上,我们看到了广州的包容与融合。她一边参与共同缔造这座城市,一边与居民交换着“生命经验”,将泮塘视为另一个家。每逢年节,她都会带着宝宝与乡亲们团聚,共同见证这里的文化繁荣。
广州,这座古老与现代交织的城市,也吸引了艺术家许鸿飞的目光。他在雕塑作品的环球之旅中回望这座城市,发现其独特的面孔:古朴的西关街巷、欧式的东山建筑、香气四溢的早茶店、新建的摩天大楼和艺术展馆……在他看来,广州是一个悠闲而包容的地方,人与人之间没有距离感。他趣怪网希望通过艺术创作传递这份亲切、快乐与陪伴。
广州的发展速度令人惊叹!本土作家刘斯奋感叹,幼时居住的沙面岛仍保持着古老的韵味,而珠江新城的快速发展则令人瞩目。在他看来,岭南文化始终保持着独有的活力和创新精神,以其务实的品质、包容的胸怀和不断进取的态度影响着这座城市。
夜幕降临,海心桥畔流光溢彩,老人们携手散步,孩子在玩闹,年轻琴唱歌,龙舟在珠江夜色中穿行。这是广州城市精神的表征,也是广州守护历史文脉的福报。建筑师何镜堂用建筑丈量文化的起承转合,对广州倾注了满满的情怀和创作热情。
从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白鹅潭艺术中心到海心桥,每一座建筑都承载着广州的历史与文化。在这座城市里,人们相互包容、彼此融通,共同书写着广州的故事。这是广州的魅力所在,也是其作为一座充满活力的现代都市的独特之处。实习生王璐也为本文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为我们呈现了广州这座城市的生动画面。新华社的报道为我们展现了广州的真实面貌,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这座城市的文化与历史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