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投诉举报是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
记者姜雪颖北京报道
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特别是在生态环境保护的战场上。群众投诉举报,如同一座丰富的金矿,蕴藏着无数的问题线索。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近日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副部长翟青代表督察组发言,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进展成效进行了详细介绍。他强调,督察的首要职责就是发现问题,如果无法做到这一点,督察的作用将大打折扣。
为了确保能够精准有效地发现问题,督察组在进驻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根据每个省份独特的生态环境特点以及资源环境约束,督察组确定了关注的重点和查找问题的方向。例如,一些地方需要关注江河源头的保护情况,一些地方则需要关注保护区的保护情况,或是黑土地、森林、高原湖泊、生物多样性等保护情况。虽然督察进驻通常只有一个月的时间,但其背后的准备工作往往长达几个月甚至半年。
在督察过程中,督察人员运用多种手段来查找问题线索。他们不仅从日常投诉中梳理线索,还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意见。他们还进行了大规模的暗查暗访,以获取第一手素材。为了增强发现问题的能力,督察组还充分借助了卫星遥感、无人机、无人船、红外成像等先进技术手段。在进驻前夕,督察人员会编制详尽的进驻工作手册,其中包含了大量的问题线索,有些已经提前进行了取样和影像取证。
除了这些客观因素,翟青还特别强调了督察组人员的意志和毅力的重要性。他说:“督察组的同志要有敢于坚持原则、顽强拼搏的意志,要能够顶着压力发现问题。”他举了一个例子,为了查实一个违法案件,督察组的同志可能会连续几个晚上蹲守,即使前几个晚上没有收获,也不会轻易放弃,直到抓住现行。这种情况在一些地方平时可能难以发现问题,除了问题本身难以发现外,还需要一些经验和技术手段的支持。也存在一些地方不敢动真碰硬,遇到问题绕着走、往后拖的情况。但无论如何,督察组都会坚持到底,不放过任何一个问题。
督察组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相信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通过深入调查和科学研究,发现了一大批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线索,为生态环境的改善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