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较差 与国际标准差距大
在近期举办的“区域空气质量管理国际研讨会”上,环保部副部长张力军明确指出,当前我国城市大气环境质量不容乐观,与世界卫生组织的空气质量指导值存在差距。现有的空气质量评价因子偏少,城市空气质量达标水平较低。这一问题在今年的秋季表现得尤为突出,北京频频出现的灰霾天气便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在灰霾天气之下,PM2.5这个术语逐渐进入公众视野。人们开始了解,PM2.5是指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这些颗粒物能携带大量有害物质,穿过鼻腔的鼻纤毛,直接进入肺部,甚至渗入血液。科学研究已经证实,PM2.5与肺癌、哮喘等疾病有着密切的关联。而这些颗粒物正是形成灰霾天气的罪魁祸首,主要来源于汽车尾气。
事实上,长期以来,我国的空气监测标准并未包括PM2.5,这是公众感受与环保部门监测数据存在差距的重要原因。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郝吉明指出,我国现行的空气质量标准编制于上世纪80年代,虽然后来进行了修订,但学界普遍认为需要进一步完善,增加对PM2.5的监测。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PM2.5浓度已经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的第一阶段排放标准。国家应以公众健康为本,尽快出台PM2.5的监测标准。
环保部已经发布了关于PM2.5测定的规范,即《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重量法》,这是业界认为PM2.5即将进入空气质量标准的重要一步。尽管环保部门公布的数据中尚未包括PM2.5,但环保部已经注意到PM2.5导致的灰霾天对空气环境质量的影响。
面对当前严峻的空气污染防治形势,张力军认为,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的空气环境质量亟待改善,复合型污染日益严重,以臭氧和灰霾污染为特征。环保部污染防治司司长赵林华也表示,灰霾和臭氧污染在我国东部城市尤为突出,一些大城市灰霾天数占比高达30%~50%。为此,“十二五”期间,环保部门将重点控制机动车污染,采取淘汰黄标车、提高汽油品质、控制机动车增长等措施。希望通过这些努力,让我国的空气质量得到显著改善,让每一位公民都能呼吸到更加清新的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