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告别流量造假,净化网络环境!
近日,在腾讯安全沙龙上,腾讯网络安全与犯罪研究基地高级研究员张宝峰对当前互联网虚假流量问题进行了深入。张宝峰指出,目前中国的刷量平台已超过千家,从业人员规模累计达到九百多万。虚假流量已经渗透到整个互联网世界的肌理,成为商业诚信体系的破坏者。
虚假流量,是指通过作弊手段,为不法利益而制造的虚假数字,也可称之为非正常流量。据张宝峰透露,社交业务类的流量黑产已占虚假流量黑产的1/3,成为重灾区,长视频类和论坛内容类也紧随其后。刷量者通过传统手法和技术的结合,如人际网络渠道搜集、雇佣或租赁大量真实账号,再与下游的刷量平台相对接,自动进行涨粉、转发、打卡以及点赞、打榜等,以此来制造热点和热推。
一些运营者为追逐流量背后的利益,不惜杜撰大量谣言,通过刷量将谣言炒热,以引发更多关注。这不仅使商业竞争的赛道偏移,更使得电商平台的商业诚信体系受到破坏。张宝峰坦言,虚假流量的相关环节已经产生了“上瘾式的流量依赖”,黑产制造流量以获取利益,流量需求方则凭借流量吸引资本或舆论的关注,形成了一条利益链。
对于刷量公司来说,这个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基本都是暴利。为了拉到更高广告费,流量买方有需求,刷手通过刷流量获得报酬,社交平台可以有更多的用户,第三方的刷量软件也能赚到手续费。这种巨大的诱惑使得刷量行为屡禁不止。
《电子商务法》有望填补监管空白。打击行为需要全行业及监管部门携手进行。各大平台也在努力通过技术手段打击和规范刷量行为。互联网企业在开展旨在增加用户量、流量的悬赏活动时,需要制定更加合理、有针对性的规则,加大技术投入,提高识别和防范黑、灰产用户和相应行为的能力。
针对虚假流量问题,各方应共同努力,建立一个真实、公平、公正、诚信的网络环境。这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和持续投入。公众也应提高警惕,不轻易相信网络上的虚假信息和炒作,共同维护网络环境的健康和秩序。
虚假流量已成为互联网世界的顽疾,其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利益链。为了维护互联网的健康和秩序,各方应共同努力,加强监管和技术手段的运用,从根本上杜绝刷量行为。公众也应提高警惕,共同维护一个真实、公平、公正、诚信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