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河北塞罕坝林场被授予“地球卫士奖”
在肯尼亚内罗毕的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一项来自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范例——河北塞罕坝林场,荣获了备受瞩目的“地球卫士奖”。这一奖项由联合国环境署设立,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环境奖项之一,每年评选一次,专门表彰那些在环境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个人或组织。
塞罕坝林场位于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曾经拥有茂密的森林和丰富的生态多样性。由于历史上的过度采伐,这片土地逐渐变得贫瘠,风沙肆虐,几乎成为一片荒漠。自1962年建场以来,三代林场建设者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在这片“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营造出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他们将森林覆盖率从11.4%提高到目前的80%,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
今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的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这一指示不仅是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的肯定和鼓励,更是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期望和鞭策。
在肯尼亚领奖的代表团中,有塞罕坝林场的退休职工陈彦娴、现任党委书记和场长刘海莹以及副场长于士涛。刘海莹表示,经过55年的努力,人们一直在像哺育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培育和保护这片森林。他们深信,只要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中国一定能创造更多的绿色奇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今年的“地球卫士奖”评选中,除了塞罕坝林场外,全国政协常委、亿利资源集团董事长王文彪以及共享单车企业摩拜单车也获得了这一殊荣。这些获奖单位和个人都是全球环境保护领域的杰出代表。联合国环境署新闻司司长兼发言人纳伊桑·萨巴表示,“地球卫士奖”经历了严格的评选过程,获奖者都是环境保护领域的杰出人物和事例。他们非常高兴看到多个来自中国的获奖单位,赞赏中国在环境保护事业中的巨大投入和奉献。通过这些获奖者,他们看到了中国在环境保护中的许多激动人心的故事。
塞罕坝林场不仅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范例,更是全球环境治理的宝贵经验。其成功实践向世界展示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能性,为全球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