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法证明接触被猴痘病毒DNA污染后的环境表面会发生感染
猴痘是一种人畜共患疾病,它能够在动物和人类之间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随着天花的根除和普遍的天花疫苗接种结束,猴痘成为了目前人类最普遍的正痘病毒感染。近期,一项新研究由Dominik Nrz等人进行,他们关注于德国两名住院的猴痘患者所接触的环境。
这两名患者被安置在隔离病房中,其周围环境与病房走廊通过前厅隔开,医院工作人员在那里完成个人防护设备的穿脱。研究人员对病人邻近房间和相邻房间的表面进行了细致的拭擦取样。通过PCR技术估计,在无生命的表面上,病毒污染的程度高达10万个病毒cp/cm2,并且成功从超过100万个拷贝的表面上分离出猴痘病毒。
据研究团队称,这两名患者直接接触过的所有表面均检测出猴痘病毒污染。病毒在浴室中的扶手、洗脸盆、马桶座等处的含量尤为突出。患者经常使用的毛巾、衬衫和枕套等织物也检测到病毒存在。
尽管关于何种剂量的病毒会导致人类感染猴痘的具体数据尚未明确,但研究团队推测,猴痘病毒可能需要比其他病毒如变种病毒(天花病毒)更高的剂量才能引发感染。尽管如此,Nrz等人强调,他们的发现并不能证明接触这些表面就会导致感染。通过PCR检测到的病毒DNA“不等于感染性病毒”。
对于如何预防猴痘病毒的传播,研究团队指出应针对个体情况制定策略。基于他们的研究结果,作者得出结论:在护理过程中,除了使用对包膜病毒具有至少杀毒活性的产品进行定期的房间清洁和表面消毒外,对频繁的手和皮肤接触点进行定期消毒能够减少表面的感染性病毒,从而降低通过接触污染表面传播病毒的风险。这一系列的预防措施对于降低猴痘病毒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