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养生,风水养生
人与环境的关系是息息相关的,环境对于我们的健康和长寿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自古以来,人们就深知环境与养生的密切联系,特别是在风水学说的熏陶下,中国人更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地理环境、气候环境、社会环境以及每个人居住的小环境,都在不断地影响着我们的机体。这些因素错综复杂,时刻处于变化之中。人体通过内在调节与控制,努力与各种环境因素保持相对平衡,表现出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这种适应能力是有限的。当有害的环境长期作用于人体,或者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危害健康,引发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在古老的风水学说中,已经明确指出了地理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黄帝内经》里提到,居住在高山地区的人们多长寿,因为那里的空气清新,气候寒冷。现代研究也证实,海拔1500~2000米之间的山区,由于阴离子密集,确实是长寿的地理环境。我国的一些长寿地区,如福建、广东等地的肝癌高发区,以及北方地区的食道癌高发区等,也表明了环境对疾病分布的影响。
除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也与人们的健康状况紧密相连。如《黄帝内经》所指出,社会心理因素的变化也会伤害人体的精气,影响健康状况。历史上,人们为了保障健康,也十分注重环境和饮水的卫生。例如,帝尧时代的人们注重饮水卫生,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则注重环境保护。这些都表明了人们对环境卫生的重视和关注。
所谓养生环境,是指空气、水源、阳光、土壤、植被、住宅和社会人文等因素综合起来形成的有利于人类生活工作的外部条件。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被视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适宜的生活环境可以保障工作和居住的正常进行,促进人类的健康长寿,有利于民族的繁衍兴旺。反之,如果处理不当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有害物质,不仅损害人体健康,还会产生远期潜在危害,威胁子孙后代。流行病学研究证明,人类的疾病有70%~90%与环境有关。人类若想健康长寿,就必须建立和保持与外在环境的和谐关系。
古代中国人认为万物都有适合其存在的最佳环境和条件。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有创造益于延年益寿、养生保健的理想环境的能力。古老的风水学说就是探讨如何寻找并提供这种环境的理论和艺术。它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不是一味去改造破坏环境。我们应该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以实现人类健康和长寿的目标。风水术是集地质地理学、生态学、建筑学、学、美学之大成的综合性、系统性很强的古代建筑设计理论。这一理论深刻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中医学强调,自然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人的寿命。为了延年益寿,人们除了适应自然环境的变迁外,还需主动改造环境,创造宜居之地。比如,《黄帝内经》中提及,居住于空气清新、气候寒冷的高山地区者多长寿;而生活在空气污浊、气候炎热的低洼地区的人则寿命较短。
那么,人类理想的自然环境应具备哪些要素呢?洁净的水源、新鲜的空气、充沛的阳光、良好的植被以及幽静秀丽的景观等是必不可少的。这些条件不仅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更与人们的心理及民族风俗相协调。
现今的不良自然环境因素严重威胁着人类生活。为了健康地生活,人们必须慎重选择适合自己的环境,并采取有效的保健预防措施,避免自然环境中有害因素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
居住环境的选择对风水养生健康至关重要。人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住宅环境中度过,因此选择科学合理的居住环境对保障身心健康至关重要。中国人历来重视选择住宅环境,认为良好的环境不仅为人类生存提供基本条件,还能使人愉悦、体魄强健。如《太平御览》和《遵生八笺》等古籍都有关于住宅环境的论述。
理想的住宅环境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住宅选址。依山傍水是最佳选择。山体可挡风遮沙,调节气候,而水则提供生活便利。
2. 因地制宜设计。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地理气候、生活习惯差异大,因此房屋结构应因地制宜。如北方的屋顶坡度较小,南方的则较大;墙壁厚度也因地而异。
3. 住宅朝向。我国大部分地区坐北朝南最佳,有利于室温调节和采光。朝南的房门在冬季可接收阳光,使室内温暖;夏季则避免强烈阳光照射,保持室内凉爽。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应根据自身条件和环境因素,明智地选择住宅环境,营造舒适宁静的居住空间,为身心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