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市场监管 优化发展环境
随着新的一年的到来,《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管理规定》的正式施行,标志着文化和旅游市场的信用管理工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法治化、规范化程度得到了显著提升。在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门致力于推动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构建了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加强了市场监管力度,努力提升旅游服务质量,让越来越多的游客享受到了高品质的旅行体验。
旅游服务品质的提升是旅游消费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而旅游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则是提升旅游品质的重要手段。在这一年里,文化和旅游部坚持创新监管手段,公正监管,进一步规范了市场秩序,维护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有效地推动了旅游市场的有序复苏。
为持续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各地纷纷推出具有鲜明地域特点和创新性的举措。例如,江苏着力培育“水韵江苏”产品集群,完善更多主导性“江苏标准”;河南则致力于打造“老家河南”文旅品牌,构建独特的文化和旅游发展格局。
不仅如此,文化和旅游部还印发了一系列规划和发展方案,明确提出要创新监管理念和方式,提升文化和旅游市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强化示范效应,该部门还推出了《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和质量工作典型案例汇编》,收录了多个地区的特色做法与创新案例,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和参考。
在加强旅游市场执法方面,文化和旅游部持续重拳出击,重点整治未经许可经营旅行社业务、“不合理低价游”等违法违规经营行为,有力规范了旅游市场经营秩序。据了解,全国共出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人员13万余人次,检查各类旅游市场经营单位4.3万余家次,查处了一批未经许可经营旅行社业务的案件。
业界普遍认为,这些举措为巩固信用体系建设成果、护航信用体系建设创新提供了重要保障,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释放文化和旅游市场主体活力,推动行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随着信用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执法力度的加大,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旅游市场将更加规范、有序、健康。各地针对旅游市场秩序的整治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苏州建立了“一日游”旅游市场综合整治协调机制,当地文化和旅游部门与公安部门联手,创新性地实施了“警旅联动”机制。这一机制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联通,还涵盖了联合巡察、研判、侦查、处置、培训和宣传,形成了“七联工作法”。这样的合作,有效地打击了违法违规经营行为,为游客提供了更加安全、有序的游览环境。
与此各地也在积极助力企业解困,坚持监管与服务并重。上海、山东、广州等地针对文化和旅游市场的轻微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实施了不予行政处罚的政策,并发布了详细的免罚清单。这种既严格又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既保障了市场的公平性,也体现了对初犯者的宽容和引导。
北京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总队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对企业轻微违法行为进行分级分类监管,并纳入信用档案。负责人表示,这样的做法在依法可控的范围内给出了合理的容错率,既体现了执法的严谨性,也体现了对企业的关心和支持。这样的执法理念,让企业感受到了“有温度的执法”。
值得一提的是,旅游标准化工作在过去一年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全国共有20个省份建立了地方旅游标准化机构,发布了664项地方旅游标准。文化和旅游部也加强了对星级饭店的监管,并提交了关于在线旅游服务的国际标准提案,这标志着我国旅游业正在向国际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各地文化和旅游系统也在持续推进标准化建设,如江苏开展“标准化+文化旅游”建设,目前已经制定了88项文化和旅游领域的相关标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王季云教授表示,旅游标准化在服务业中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应该进一步激发企业参与标准化工作的积极性,形成闭环管理,推动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
文明旅游工作也在持续深化。各地采取“引导+监督”的措施,让文明旅游成为假日旅游的主旋律。2021年,一批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被评定,这些单位在面向游客提供优质服务的也积极宣传文明旅游的重要性。海南省旅游协会的孙相涛表示,文明旅游已经成为旅游行业的一项常态化工作。
各地的努力让旅游业更加规范、有序、文明,为游客提供了更好的旅游体验。这样的旅游业,才能走得更远、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