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的环境描写(我知道你愚蠢 轻佻 头脑空虚 然而我爱你 的出处)
毛姆笔下的《江之歌》:一场生命与自然力的对抗
毛姆,这位著名的英国作家,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笔触,为我们描绘了长江上纤夫们的壮丽画卷。在《江之歌》中,他以诗人的敏感和现实主义作家的严谨,记录下了这一群体与自然对抗的艰苦历程。
当沿江上下响起那响亮有力的歌声时,我们仿佛看到了船夫们正在划动木船,顺流而下。这不是普通的划船比赛,而是与江流的搏斗。纤夫们,逆流而上,用肩膀拉动船只,这种场景对于已经习惯了机器力量的英国人来说,无疑是一种震撼。毛姆用他独特的眼光,将这一场景描绘得生动而富有异国情调。
纤夫们的劳动是艰辛的,甚至是残酷的。他们像田里的牲口一样匍匐前进,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项艰苦的劳动中。领头的纤夫在纤绳前后跑来跑去,一旦有人没有全力以赴,竹板就会无情地打在光着的背上。这种非人的劳动色彩和被奴役的性质让人心痛。但这就是他们真实的生活,是他们为了生存而与自然对抗的方式。
毛姆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苦力的同情上。他深入洞察了纤夫们的内心世界。他们唱着激昂而热切的号子,那汹涌澎湃的江水号子表现的是绷紧的心弦、几乎要断裂的筋肉,同时也表现了人类克服无情的自然力的顽强精神。在毛姆笔下,纤夫们的歌声不仅仅是对苦难的呻吟,更是他们对生活的坚持和对未来的希望。
最令人难受的是苦力的歌……他们的歌声中充满了人性的泯灭、最后的绝望抗议。毛姆以一个西方人的眼光看到了东方体力劳动的原始性:没有机器的帮助,赤着脚、光着背,凭汗水从脸上流下。这样的场景让他不忍卒听。正是这种原始的体力劳动,让纤夫们的歌声更具力量,更加震撼人心。
毛姆的《江之歌》不仅是对长江纤夫们生活的真实写照,更是对他们顽强精神的赞美。他以一种平等的精神来对待这些劳动者,将他们与自然对抗的历程展现得淋漓尽致。毛姆的手法丰富多样,从白描到抒情,再到深刻的洞察,都展现了他作为一个大作家的艺术魅力。
《江之歌》是一篇充满个性化和异国情调的作品。毛姆用他独特的眼光和笔触,为我们展现了长江纤夫们与自然对抗的壮丽画卷。这不仅是一篇关于劳动和苦难的报道,更是一首赞美人类顽强精神的赞歌。它的灵魂如同被无尽悲戚所激荡的呼喊,音乐的节奏也无法掩盖其深沉的哀愁。那终了的一声,仿佛是对人性消逝的低泣,是对生活艰难与残酷的绝望抗议。毛姆在此处,不再局限于小说的叙述手法,而是通过纯粹的抒情,展现了他强烈的情感和理性。他的情感和想象在文字中交融,将思想感情推向了极致,展现了他比一般人道主义者更为深沉的本色。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这一情感表达,我们可以借鉴一首名为《川江号子》的诗。这首诗由蔡其矫于1958年创作,当时社会正处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狂热之中。身为长江水利规划委员会宣传部长的蔡先生,从艰苦的体力劳动中感受到了痛苦,并在诗中表达了出来。尽管时代不同,诗人在最后几行通过“钻探机”作为对照,但他仍然受到了极左的批判。诗中“碎裂人心的呼号”和“宁做沥血歌唱的鸟,不做沉默无声的鱼”的表述,寄托了诗人对时代和人性的深刻反思。
英国著名小说家毛姆(William Somer Eset Maugham,1874—1965),在1948年应美国“大西洋”杂志的请求,向读者介绍了世界文学的十部最佳小说。其中他选择的英国小说之一便是《呼啸山庄》。他在长文的结尾处写道:
“我不知道还有哪一部小说能够如此令人震惊地描绘出爱情的痛苦、迷恋、残酷与执着。《呼啸山庄》让我回想起埃尔格里科那幅伟大的绘画中的场景,画面上是一片乌云笼罩下的荒凉土地,雷声隆隆,疲惫的人影倾斜,被一种超自然的情绪所迷惑。他们屏息静气,铅色的天空中划过一道闪电,为这一情景增添了最后一笔神秘的恐怖之感。”
毛姆的作品常常以冷静、客观的态度审视人生,其作品基调超然,带有讽刺和怜悯意味。而《呼啸山庄》作为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描写的是吉卜赛弃儿希斯克利夫在遭受收养家庭的侮辱、恋爱受挫后外出致富,并回来报复的故事。全篇充满了对压迫的反抗和对幸福的追求的精神,同时始终笼罩着离奇紧张的浪漫氛围。这部作品被评论界高度肯定,并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根据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也长盛不衰。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人物思想及其创作特色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是一位英国小说家、戏剧家,他的作品深受世人喜爱。面对复杂的人性和不可知的人生,毛姆更倾向于做一个无所偏袒的观察者。他创作小说的目的并非为了教化或宣传,而是暴露人性的弱点,并让读者自行观察、体会和判断。
生理上的缺陷使毛姆深感自卑,与周围环境的冲突也让他更加客观、包容地看待人性。这种经历让他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性和不可知性,以及善恶的共存。他在创作时努力保持客观性与真实性,既不隐恶也不扬善。他独特笔下的人物形象各具风采、各具特色。毛姆用现实主义手法表现现代主义主题,这是他与其它作家的显著区别。
作为一位跨世纪的作家,毛姆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不断,追问人性的价值。他的创作个性在语境中呈现,并在语境中生成意义。他的小说既有对19世纪传统价值观的叛逆与否定,又有无法割舍的眷恋与缅怀;既有对现代主义文学的批评与反驳,又受到其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矛盾因素充分体现了文化语境与作家创作个性之间的互动关系,构成了毛姆小说的二重性特征。
毛姆继承了批判现实主义的传统,揭露社会的丑恶与人性的堕落。但在更深层面上,他的作品揭示了现代人的孤独、荒诞与幻灭感。毛姆用现实主义手法表现现代主义主题的方式是他区别于其他作家的一个重要特征。
对于“教化论”与“宣传论”,毛姆明确提出了反对观点。他坚信艺术的目的是娱乐,教育只是次要功能。他极力反对将小说作为讲坛的陋习,认为读小说应该是一种愉悦的享受。他提倡大篇幅的跳读或对原著进行大胆删减,以增添阅读的快感。
毛姆的作品常被评论家贬入二三流,但他与受到诟病的契诃夫惺惺相惜。他厘定了作家与社会改革家或公共知识分子的界限,反对将小说当作布道的讲坛。毛姆认为好的小说本身就能说话,不需要别人添油加醋或标举意义。他推崇那些尽管受到批评却依旧坚持自我、以自我为中心的作家们,他们的有限视角和独特风格成就了他们的独特地位。例如龚古尔兄弟、儒勒勒纳尔等受到毛姆推崇的作家们。尽管他们可能会因为毛姆的定位感到不适,但毛姆将他们定位为“日记体作家”是有道理的,因为他们的作品确实以自我为中心,这种独特的视角成就了他们的作品地位。毛姆的创作风格既包含现实主义又融入自然主义特征如对环境的重视以及对中下层人民的反映等多元化元素。这种融合使得他的作品既富有又极具人文关怀气息令人陶醉其中无法自拔。总之威廉萨默塞特毛姆是一位独具匠心且才华横溢的作家他的创作风格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