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水漫灌式政策恶化全球经济金融环境
近日,在美国华盛顿的一个加油站内,一名女子正在为汽车加油。与此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呈现连续上涨的态势,月同比涨幅达到近40年来的最高水平,凸显了美国通货膨胀压力的持续攀升。这一消息引起了全球的关注。
根据美国劳工部的数据,今年3月,美国CPI同比上涨8.5%,创下了自1981年12月以来的新高。面对如此严重的通货膨胀,美国试图将责任归咎于俄乌冲突,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实际上,其自身的不当政策才是通胀的罪魁祸首。
自新冠肺炎疫情以来,美国实施了不负责任的大水漫灌式政策,这不仅导致资产价格虚高、金融风险累积,还使得供需缺口持续扩大,通胀压力陡增。这一政策还向世界输出了通胀压力,增大了金融风险,拖累全球经济复苏。这一现象再次印证了“美元是美国的货币,却是全世界的问题”的美元霸权本质。
本轮美国通胀的根本原因是美联储货币超发。为了应对疫情导致的经济困境,美联储推出了一系列超常规量化宽松政策。在“无上限”宽松政策支持下,美国巨额财政补贴导致居民收入大幅上涨,消费需求大幅提升,同时也使美国债台高筑。这种规模和力度前所未有的经济刺激带来了巨大的通胀压力和金融风险。
除了货币超发这一基础性因素外,供需严重失衡也是推动美国物价持续上涨的直接原因。资金进入股市、房地产和全球市场等虚拟经济领域,虽然推高了金融资产价格,但并没有实质性提升需求侧的增长速度。此次量化宽松所处的背景不同,大水漫灌式政策刺激了消费需求,使总需求处于扩张状态;同时新冠疫情、俄乌冲突、美国加征关税以及劳动力供给严重不足等因素叠加影响供给侧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形成了此次通胀的独特成因。
深入分析本轮通胀背后的原因发现:疫情蔓延导致全球供应链受阻甚至断裂是推升全球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之一;美国劳动力市场供给不足导致“工资-价格”螺旋上升;从特朗普时期开始的对中国加征的关税也加剧了国内物价上涨;俄乌冲突则进一步加剧了全球通胀风险。这些因素的叠加使得美国通胀问题更加复杂和严峻。
面对通胀压力的挑战,美国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应对。首先应当调整货币政策以稳定市场预期;其次应当加强国际合作以缓解供应链压力;最后应当关注劳动力市场状况并采取相应措施来缓解供需矛盾。只有通过综合施策才能有效解决当前面临的通胀问题。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动荡与美联储政策调整下的全球经济展望
由于俄罗斯在全球能源、粮食以及金属等大宗商品领域占据重要位置,随着西方制裁力度的持续加大,俄罗斯的供给逐渐从世界市场中淡出,这导致了相关大宗商品供给的缺口愈发显著,价格亦随之飙升。在这种背景下,全球经济金融环境正面临严峻挑战。
为了应对通胀压力,美联储加息势在必行。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在即将到来的议息会议上,除了再次加息外,还将对缩表作出具体规划。这一调整不仅使美国自身金融环境收紧,更引领全球多个经济体步入加息行列。投资者风险偏好降低,市场信心受挫,全球经济金融环境进一步恶化。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全球经济正在经历美联储政策调整带来的严峻考验。
一方面,美国主导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急速调整将严重冲击全球经济复苏。三重压力——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减弱使得全球经济增速持续放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以及联合国贸发会对全球经济的增速预测均有所下调。其中,联合国贸发会认为,增速低于去年的三个百分点中,有两个百分点是由俄乌冲突之前的结构性和政策性因素所致。更令全球担忧的是美联储大幅加息可能刺破美国股市、楼市和信贷市场的泡沫,引发经济衰退。这种风险一旦成真,后果不堪设想。
另一方面,金融市场将经历剧烈的动荡。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债务违约风险正在上升。美联储的大幅加息预期已经导致欧美股市连续下跌。这一趋势除了引起股市和汇市动荡外,更可能导致资本逃离发展中国家,加剧债务违约风险。在国际资本流动不畅、汇率不稳定和借贷成本上升的环境下,新的金融冲击波可能使一些发展中国家陷入债务违约、发展停滞甚至衰退的困境。对此,各国需提高警惕,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潜在风险。
全球经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各国需加强合作,共同应对美联储政策调整带来的冲击,确保全球经济金融稳定。发展中国家更应警惕债务违约风险,采取有效措施维护自身经济安全。在这场全球经济的大考中,各国需携手共进,共克时艰。
(作者:竺彩华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