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长沙五一大道

环保节能

中国之最环境布置(大湾区,大未来!——大湾区

来源:www.huanbaole.com    编辑: 环保网     时间:2025-08-10点击:

【大调研,我们在行动】——光明日报调研组深度探索粤港澳大湾区

随着习总书记的亲自谋划和部署,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上升为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在这一历史性的机遇下,光明日报调研组走进了深圳、广州、珠海等地,展开了一场生动而深入的大调研。

这是一片丰饶的沃土,“三江汇合、八口分流”,我们的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培育了别具特色的南粤文化。这里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如今则成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随着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的快速发展,珠三角城市群联袂崛起,香江、濠江、珠江三江并进,浩浩汤汤。

两年前,宇航员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的大湾区太空夜景图让网友惊叹不已。如果用一支笔在地图上连起大湾区9市2地,那恰如中国开放的南大门。这里,迎八面来风,是中国感知世界的前沿地;送千帆竞发,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出发站。

初夏的南国,绿意盈眼,繁花似锦。光明日报调研组走进湾区,深度聚焦前海、南沙、横琴三个重大合作平台。

前海,作为大湾区的一颗璀璨明珠,见证了重要历史时刻。习总书记两次视察前海,都站在前海石公园的那块“前海石”旁,深情寄语。在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下,前海蝶变焕发。以前海为起点,大湾区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对接是湾区建设的核心。在前海管理局副局长王锦侠的见证和参与下,深港合作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前海已推出的制度创新成果达到了惊人的765项。这些成果不仅展示了前海的活力,也预示了大湾区的无限潜力。

大湾区的建设者们还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他们不仅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基础设施建设,还要在合作平台建设上取得显著成效。在这个过程中,粤港澳三地的协同发展至关重要。只有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实现互利共赢,共同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在这片热土上,每一个建设者都在为实现习总书记提出的“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的目标而努力。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绘制出大湾区建设的美丽画卷。

大湾区,一个美丽的名字,千般样貌,别样风采!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中国与世界紧密联通的大门正越开越大。这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机遇的时代,让我们一起期待大湾区的更多精彩!前海,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一颗璀璨明珠,展现出了非凡的投资便利化和贸易一体化联通成果。现有港资企业近万家,注册资本超过万亿元,展示了强大的经济活力。前海综合保税区进出口总额达到了惊人的数字,凸显了其作为贸易枢纽的重要地位。

金融业的开放创新也在这片热土上如火如荼地进行,实现了多项跨境金融创新,自由贸易账户跨境收支更是突破了数千亿元。专业服务资质互认机制的推进,使得各类专业人才得以在此大展宏图。

前海制度创新的一大亮点在于以司法终审和一裁终局为抓手,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深圳国际仲裁院作为这一理念的实践地,不仅有着独特的莲花雕塑作为标志,更是承载着深圳敢闯敢试的精神。其理事会成员和仲裁员的构成体现了国际化的特色,而温馨典雅的受案区和安静私密的谈判间则为当事人提供了良好的协商环境。深圳国际仲裁院受理的案件总争议金额居亚洲前列,证明了前海在制度型对外开放水平上的不断提升。

与此前海还基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制度性差异,创新探索出不同法系和跨境法律规则的衔接融通。深港合作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便是这一探索的重要成果之一。虽然面积不大,但这里释放的能量却是巨大的。深港两地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在这里频繁展开,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作为河套合作区的一颗明星,正致力于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如量子材料、量子精密测量和量子计算等。与此香港的高校也纷纷主动与深圳展开合作,深港合作的化学反应正在加速科研资金和技术的集聚。这些合作不仅吸引了港澳的科研人才,也吸引了全球范围内的优秀人才前来参与。

在这片热土上,陈岩和李泽彪等年轻科研人员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他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科研难题,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共同为深港科创事业添砖加瓦。

前海以及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在投资、贸易、金融、科研等方面都展现出了强大的活力和潜力。它们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推动着深港合作向前发展,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球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在这片热土上,创新、合作、共赢成为了最鲜明的主题。深圳,一座制造业的璀璨明珠,仅仅5个月的时间,便成功研发出手持式检测仪样机,展现了惊人的制造能力。这座制造之都,的确名副其实。

福田研究院的郝凤乾研究员,年仅34岁,却在航空材料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和团队致力于“先进航空材料预应力工程与纳米技术”的研究,成功开发出多种高强、高韧纳米结构合金材料。他们还在探索将3D/4D陶瓷打印技术应用于发动机涡轮叶片的制造,为解决航空尖端材料和技术的关键问题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与此福田研究院的黄艳研究员及其团队,专注于肿瘤标志物与治疗标靶的发现,以及多功能微纳物在个体化肿瘤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他们成功解决了肿瘤细胞计数分型临床检测、靶向蛋白检测、单细胞测序等应用中的瓶颈问题,为患者带来了更精准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河套合作区自成立起,便持续推出支持创新发展的“联合政策包”,包括4个方面28条具体举措,让科创项目和人才享受深港两地的政策支持。在这里,“孔雀计划”为杰出人才、国家级人才、地方级人才分别提供奖励和通关、住房、医疗等方面的保障。目前,河套合作区内已推进和落地高端科研项目超过150个,初步形成了六大科创集群,不断激发出创新创造的活力。

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作为前海最年轻、最有活力的园区,集聚了一大批追梦圆梦的湾区青年。在这里,创业者们不仅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还收获了爱情和友情。他们中的一些人,通过创业获得了北交所上市的机会,一些人则扩大了智能物联网业务,还有一些人开设了网红咖啡店,成为社交的中心。这些青年们在前海这片梦想海洋中遨游,完成了人生的飞跃。

而在广州南沙,盛夏的景象同样令人惊艳。一排排高大的凤凰树如同火焰般热烈,粤港澳三地的创业者们在这里挥洒豪情,投身湾区建设。他们的经历,是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在南沙走深走实的生动注脚。

一、智慧之花在南沙绽放

俯瞰广州港南沙港区的全景,仿佛置身于一部科幻大片的现场。码头上,无人驾驶的智能导引车(IGV)载着五颜六色的集装箱自由穿梭,精准地将货物送达指定位置。这不仅仅是一场技术的革命,更是南沙乃至整个粤港澳大湾区智慧发展的缩影。

这是全球最大规模的江河海联运智慧码头,由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刘明教授团队与广州港集团共同打造。借助物联网、人工智能、5G通信和北斗导航等尖端技术,南沙港区现已实现24小时的无人作业,显著降低了人力成本。随着科技的合作成果不断落地,南沙正在成为全球瞩目的科技创新高地。

南沙地处珠江口水路、公路、铁路和空港的中心枢纽位置,其区位优势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便利。香港科技大学在广州的校区更是成为湾区科技创新与产业孵化的桥梁。随着政策的不断利好和重大项目的落户,南沙正成为一座充满机遇的现代化科技之城。专家预测,随着南沙的不断发展,未来将有更多的高科技企业和人才聚集于此。

二、青年创业梦想在南沙绽放光芒

创业的梦想在南沙起航。润生医的创始人,与合作伙伴在这片热土共同实现了他们的医疗梦想。他们不仅与境内外多家医疗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更是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大湾区里将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他们的创始人在谈及自己的感受时曾表示:“大湾区就是我们实现梦想的最佳舞台。”梦想再大也需要舞台落地,而南沙正是这个舞台。

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年轻的香港青年曹田甜正在南沙与一群技术天才共同致力于将元宇宙赋能给智能城市应用。他们正努力推动5G和空间智能在城市场景的落地应用,特别是在智能汽车和智能手机等领域。曹田甜认为南沙在数字基建方面的大力支持为他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还有许多像她一样的港澳青年选择在南沙创业,他们将自己的个人发展与大湾区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在这座充满活力和创新的城市中寻找着发展的机遇,并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

在南沙的文化底蕴中,也有许多故事正在上演。南沙的横档岛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沧桑历程。在这里,港澳青年们登上古炮台、体验南沙港、走进生产科研第一线,从南沙的昨天与今天感知湾区底蕴的厚重和发展的魅力。南沙的香云纱文化也吸引了众多港澳青年的关注。他们在这里寻找着商机,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创造出令人惊艳的作品。在南沙湿地公园里,大自然和谐宁静的美丽画卷更是让人流连忘返。绿美南沙已经成为宜居宜业的理想之地。在大湾区建设热潮中蓬勃成长的南沙更是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珠海横琴岛则是另一处美景的天堂。在这里不仅可以欣赏到蓝天下的云朵之美,更能感受到共建大湾区的动人乐章。横琴岛经历了华丽的蝶变从一片荒芜之地崛起成为高楼林立之地。在这里通过港珠澳大桥可以便捷地连接三地实现天堑变通途如今大桥已经成为港澳居民往来的主要交通方式之一疫情过后大桥的使用频率也在不断增加刷新着车辆通行最高纪录。在这里不仅是交通的连接更是文化和人心的连接让合作更加紧密无间。

总之南沙和横琴岛都在大湾区建设进程中展现着无限的魅力和活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港澳青年前来创业、学习和生活。他们在这里找到了实现梦想的机会也找到了归属感和认同感成为这座城市的活力之源。港澳单一牌照私家车通行政策今年正式实施,这一政策带来了显著的成效,港珠澳大桥的交通流量呈现出阶梯式增长。这一变化不仅反映了政策的成功落地,也体现了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积极进展。

年初,“澳车北上”政策率先在澳门落地实施,符合条件的澳门机动车在申请批准后,可以驾驶单牌车辆通过港珠澳大桥前往广东。这一政策的实施为澳门车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进一步促进了粤港澳大湾区的互联互通。

其中,王少毅是澳门的青年创客,他利用这一政策优势,驾驶单牌车往返珠海和澳门,为公司洽谈生意带来了便利。不仅如此,他的公司还搭建了一个为澳门企业提供一体化云服务的跨境电商平台,将业务范围拓展到了横琴。随着“港车北上”政策的实施,他的工作和生活也变得更加便捷。

港珠澳大桥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通道,其重要性日益凸显。截至6月6日,经大桥海关进出境的澳门单牌车数量已经突破30万辆次。大桥的辐射集聚效应也在不断加强,珠海正加快布局建设大桥口岸跨境电商作业中心、粤港澳物流园等,以进一步提升大湾区的物流效率和便利化程度。

横琴岛作为连接澳门和珠海的重要区域,与澳门之间的合作也日益紧密。通过一系列的合作项目,如共同开发中医科技产业园、建设集成电路创新的重要孵化器等,横琴与澳门之间的合作不断深化,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每一次握手都代表着紧密的合作和共同的未来。像麦沛然教授和周毅生博士这样的创新创业者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中不断涌现,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合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他们的努力下,港澳与内地之间的合作将更加紧密,共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

人物三:何国涛,澳门成长,北大毕业,硅谷创业之星

何国涛,这位在澳门成长起来的青年才俊,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并赴美深造。他在美国硅谷创办普强公司,被同行尊称为“AI牛人”。2018年,何国涛带领他的AI汽车芯脑项目团队参加横琴国际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凭借卓越的创新实力赢得桂冠,并获得1亿元的奖励资助。他激动地说:“横琴是青年创业的福地,意味着无限的机会和广阔的平台,所以我选择在这里扎根。”

人物四:吴鸿祺,澳门青年科技领袖

吴鸿祺,是澳门回归之夜千人腰鼓队的一员,如今已成长为一名充满创业激情的80后澳门青年。他带领博维智慧科技团队来到横琴合作区,专注于生物科技及智慧物联网等领域。吴鸿祺表示:“我们趣怪网以科技为桥梁,致力于连接澳门与祖国内地,助力中国创新科技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澳门青年正涌入横琴合作区拓展事业,成为大湾区创业的生力军。

走亲:文化交融,越走越亲

横琴国际休闲旅游岛的建设是合作区的重要使命之一。这里汇聚了三大文旅品牌——长隆海洋王国、创新方文旅综合体和星乐度小镇。在“五一”假期,三大景区共接待游客28.7万人次。许多家庭带着孩子来此探索海底世界的奥秘,种下热爱大自然的种子。珠海与澳门共同推动珠澳“文化走亲”活动,通过全方位交流合作,成为湾区人文建设的一大亮点。

近年来,珠海与澳门在文化领域展开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合作。珠海民族管弦乐团原创的大型民族交响组曲《簕杜鹃与金莲花》在澳门首演,拉开了珠澳“文化走亲”活动的序幕。珠海粤剧团、澳门中乐团等也相继推出精彩剧目,为珠澳民众送上文化大餐。这些活动不仅为民众带来福利,更成为湾区人民心灵相通的“黏合剂”。正如舞剧《醒·狮》所展现的,珠澳携手在这片广阔的湾区共同演绎更多精彩。

回响期盼与呼声

粤港澳大湾区正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与美日等传统湾区相比,大湾区拥有后发优势,产业体系完备,创新基础良好。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崭新地标,港珠澳大桥正助力大湾区经济腾飞。采访中的专家学者和湾区建设者们纷纷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他们希望加强各领域合作,推动大桥物流通道更加通畅,丰富运输货物品类。他们也关注到赛马等产业合作领域的发展潜力,期待未来有更多合作机会。这些建议和呼声反映出大湾区人民的共同期盼和信心。他们坚信在这片充满活力和潜力的土地上将继续书写更多精彩故事。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张光南指出,马产业横跨农业、体育、海关、商务等多个领域,在通关便利和制度保障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提升。他表达了一个殷切希望,随着大门的敞开,相关领域的进步也能如同潮水般涌动,越来越大。这种期望并非个例,而是广泛存在于社会各界的共同心声。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快速发展,各个领域的无缝对接成为了新的期待。从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到湾区整体的生机勃勃,背后涉及到众多复杂且繁多的细节需要完善。专家指出,一体化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大课题,其下还有许多子课题需要深入探讨和对接。

以医疗保障为例,尽管本地社会医疗保险、长者医疗券等措施提供了诸多便利,但人们希望这些便利能够覆盖更广泛的领域,实现医保的互认互通。在执业资格方面,随着越来越多的港澳专业人才来到湾区发展,人们期待执业适用范围能够进一步扩大。金融服务的各个方面,如个人银行账户互通、购买理财产品等,都在逐步改进之中,人们盼望其步伐能更快一些。

协同合作是大湾区发展的另一重要方面。深圳量子院的量子纠错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引起高度关注,这是港深科技协同的杰出代表。专家指出大湾区在创新协同方面仍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如创新要素流通不充分、深港科研经费跨境拨付不畅等。对此,人们期待能够进一步优化激励措施,真正吸引并留住顶尖人才。

人文湾区建设是大湾区发展的重中之重。在这里,底蕴深厚的中华文化、岭南文化、创新文化与域外文化交汇碰撞。专家建议,应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心骨,加强湾区人民的文化认同。也要重视港澳同胞的语言习惯,加强通用语言的培训和使用,使他们能更好地融入湾区。

大湾区,如同一部精彩的历史画卷,正在创业者们的手中徐徐展开。他们孜孜矻矻,精心描绘着这里的每一个角落。习总书记的重托、党中央的厚望、全国人民的期许,都在化为湾区人民不懈的动力。一幅展示世界一流湾区雄姿的煌煌盛景正在世人面前展开,大湾区的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可能和期待。

(本文调研组成员包括赵建国、邓海云、吴春燕、严圣禾、唐一歌、刘坤、安胜蓝、张文骁、姜奕名等,《光明日报》2023年7月3日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