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长沙五一大道

环保节能

小浪底水库(小浪底水库对当地库区环境的影响

来源:www.huanbaole.com    编辑: 环保网     时间:2025-08-10点击:

小浪底水库的建成,极大地改善了黄河下游的防洪能力,有效地解决了长期以来黄河下游洪水泛滥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河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水土流失日益加剧,对黄河下游的生态环境也产生了不良影响。为了保护和恢复黄河下游的生态环境,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实施退耕还林工程。

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同时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多沙河流之一。其水沙年内分布不均,含沙量主要受到水库运行的影响。在水库蓄水期,干流水质相对清澈;而在水库排水期,排沙孔会输出大量泥沙,使得干流水质变得浑浊。

在调水调沙期间,尤其是小浪底水库开启调水调沙之际,黄河中下游的含沙量可高达50-90kg/m³,此时极易发生“流鱼”现象。在这一特殊时期,河水的溶解氧含量降至1-2mg/L,大部分鱼类因缺氧而窒息。细小的泥沙粒径会粘附在鱼类的鳃丝表面,导致其呼吸不畅。水流的冲击也会给鱼类带来直接性的伤害,出现断头缺尾的黄河野鱼屡见不鲜。

小浪底水库作为黄河干流上的一座重要枢纽,总库容达126.5亿m³,控制着90%以上的黄河径流,在治沙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自2002年以来,我国已连续进行调水调沙20年。这一举措不仅大幅降低了黄河的泥沙隐患,还优化了干流泥沙的淤积形态,提高了应对大洪水的能力,并兼顾了黄河三角洲的生态补水。

调水调沙也会引发一些生态问题。在最近的调水调沙过程中,小浪底水库的排沙洞均处于敞泄状态,引发了社会关注的“流鱼”现象。在恶劣的水沙环境下,黄河野鱼失去了往日的活力。据附近村民介绍,大量鱼类因缺氧而被冲到岸边浅滩。研究人员在黄河多个监测站点发现,调水调沙后各站点的渔获量整体下降了32%-75%,生物多样性也急剧降低。主要经济鱼类如鲤鱼、鲫鱼、鲶鱼等的渔获量受到影响。

尽管如此,调水调沙仍然是当前治理黄河的一项重要策略。它借黄河水顺势冲沙,排沙减淤效率高、人力成本低且效果显著。尽管它会对黄河生态造成一定影响,但通过综合治沙策略和其他措施的实施,我们能够确保黄河的健康与发展。希望未来通过科技进步和综合治理措施的不断完善我们能够更好地保护这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生态的敏感核心区遭遇挑战,专家呼吁保护庇护所与栖息地

在黄河的南营段与圣天湖的外滩,这片黄河生态的敏感核心区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挑战。调水调沙工程后,这些区域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等“三场”功能几乎完全丧失。水位骤降7至8米,原本的浅滩湿地已经变为陆地,生态资源遭受的损失难以估量。特别是圣天湖湿地,生态病状尤为明显,生命周期更长的鱼类受到的影响更为深远。

黄河的生态敏感区正面临严峻考验,这也促使人们更加深入地思考如何平衡调水调沙的需求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资源调查和环境监测的加强是必要的,同时优化调度方式,尽量减少调沙对生态的不利影响。而在这个过程中,黄河的支流河湖,如伊洛河等,成为了关键的生态保护焦点。

伊洛河作为黄河中游右岸的最大支流,拥有水草资源丰富、鱼种繁多的特点。这里曾是黄河鲤鱼等名贵鱼类的庇护所。在调水调沙期间,伊洛河的作用愈发凸显,成为了黄河鱼类的重要庇护所。除此之外,天然文岩渠、圣天湖、弘农涧、黄河口等水域也是庇护所的重要组成部分,庇护对象涵盖了黄河最重要的鱼类资源。这些庇护所对于土著鱼躲避调水调沙的冲击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黄河生态的困境,除了肯定调水调沙的全局性作用外,我们也应从其他方面寻找解决方案。在黄河中下游设立鱼类的庇护所,培植湿地水草,改善河湖沟通,提升生态质量,都是行之有效的措施。“增殖放流”也是恢复资源的有效途径。因地制宜设立放流站,能够事半功倍。对于黄河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专家学者的不断探索和尝试。

小浪底水库的调水调沙与黄河的“流鱼”现象确实存在相关性,但这并不意味着“生态困局”无法化解。重点在于对庇护所、栖息地的保护,辅以增殖放流等举措,“流鱼”的损失就能得到有效弥补。我们期待更多的保护措施能够落地生根,让黄河生态环境得到真正的改善。黄河的生态环境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福祉,让我们共同守护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期待您留下宝贵的建议,共同为黄河生态保护努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