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智能电网发展政策环境分析
智能化电网,又称电网2.0,是一种基于集成、高速双向网络技术的先进电力系统。它通过运用先进的传感和测量技术、设备技术、控制方法以及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致力于达到电网的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保的运行状态。其主要特性表现在自愈、激励用户参与、抵御网络攻击、提供高质量电能、适应各种发电形式、促进电力市场发展和资产优化运行等方面。
到2015年,我国国家电网的输电能力将大幅度提升,大范围、远距离的输电能力将达到2.5亿千瓦,每年输送电量1.15万亿千瓦时。这不仅将支撑新增1.45亿千瓦的清洁发电消纳和送出,还将满足超过100万辆电动汽车的使用需求。电网的资源优化配置能力、经济运行效率、安全水平和智能化水平也将得到全面提升。
我们正在积极建设配网,计划新建14万千米长的配网线路,预计在2020年前完成。我们还将从德国北部的北海输送风能电力到西部和南部工业化地区,为此需要增建数千公里的输电线路。为了实现经济、高效、安全、可持续、环保的供电,智能电网的建设至关重要。
智能电网如同一条通路,连接虚拟电厂、智能移动设备、智能家庭等各方资源。我们需要联合不同专业技术,开展跨部门、跨产业、跨国合作。我国已经在智能电网国际标准体系的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特高压交流电压技术作为国际标准,正逐步向世界推广。由于世界各国普遍存在能源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中国的特高压技术将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智能电网发展指导意见提出,要全面提升电力系统的智能化水平,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材料,并全面体现节能减排的要求。智能电网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培育作用也将得到发挥,鼓励商业模式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随着智能电网的全面建设和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城乡配电网的智能化建设将全面展开。智能电网及智能成套设备、智能配电、控制系统等领域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会。目前,我国上海、沈阳等地已经建设了智能小区,实现了用电信息采集、智能用电双向交互、“三网融合”等业务,减少了重复建设。
从宏观角度看,智能配电网最终将为智慧城市服务。电力企业已经看到了智慧城市这一市场的潜力。例如,GE公司在美国的一些城市建立智能路灯引导系统,帮助市民更好地出行。随着智慧南京在河西青奥城打造现代智能电网示范区的成功实践,中国智能电网建设正在掀起一场智能革命。
随着中国智能电网建设的不断推进,电力行业将迎来一场智能革命。随着电改的逐步深入,区域性、全国性乃至全球性的能源互联互通网络也将逐步建设和完善。随着《关于促进智能电网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互联网智慧能源路线图已经浮现。
国家投资在智能电网领域的步伐依然有条不紊。到2020年,我国将初步建成安全可靠、开放兼容、双向互动、高效经济、清洁环保的智能电网体系。为了满足电源开发和用户需求,全面支撑现代能源体系建设,我国将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并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电网装备体系。
智能电网已成为基建投资稳增长的一个重要抓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智能化电网的不断投入,我们有信心看到一个更加高效、安全、可持续的电力网络环境。智能电网作为推动我国能源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相关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我国智能电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早在2009年,我国就正式启动了雄心勃勃的智能电网计划,这一计划名为“坚强智能电网”。它的推进,将会带动整个国家的能源生产、消费、技术和体制的革新。该计划历经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实施目标和任务。
第一阶段(2009-2010年)是规划试点阶段,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入第二阶段(即“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我国迎来了智能电网的全面建设阶段。在这一阶段,华北、华东、华中“三华”特高压同步电网的建设步伐将大大加快。这一阶段还将初步形成智能电网运行控制和互动服务体系,关键技术及装备也将实现重大突破并广泛应用。
到了第三阶段(2016-2020年),我国智能电网将进入引领提升阶段。在这一阶段,一个统一的坚强智能电网将全面建成,技术和装备水平将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届时,我国的能源互联网将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而在特高压线路建设中,国家电网在第二阶段就已有明确规划。在2015年,计划在国内建设“六交八直”共14条特高压线路,目前已有4条线路开工。展望未来,国家计划到2020年在国内建成“五纵五横”的特高压电网,总计27条特高压线路。这一宏大的蓝图,无疑将为我国的能源产业带来革命性的变革,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