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对监测数据造假“零容忍”
标题建议:生态环境部:严打生态环境监测数据造假行为,保障数据真实可靠
在近日生态环境部的新闻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表示,生态环境部始终对生态环境监测数据造假行为保持零容忍态度,以坚决打击数据造假、提高监测数据质量,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石。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在环保评价和企业自行监测环节出现了层出不穷的数据造假现象。这些造假行为手段多样,从编造数据、假冒签名,到干扰采样探头、修改仪器参数,甚至利用黑客程序侵入公共系统修改数据,性质恶劣且日益专业化、链条化。
为了从源头上铲除这一顽疾,生态环境部从多方面展开行动。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和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开展专项整治,迄今为止已查处了1968家存在弄虚作假行为的第三方环境监测机构,移送刑事案件167起,并公开曝光了62个典型案例,形成了强有力的震慑。生态环境部会同市场监管总局推动建立长效监管机制,通过举办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培训班,打通法律衔接的各个环节。
为了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来解决这一问题,生态环境部积极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视频监控、北斗定位以及数据和参数直联直采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生态环境监测中,确保“现场可视、设备可溯、监测可控、样品轨迹可追”。这不仅提高了监测效率,更有效地保障了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生态环境部还在配合司法部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监测条例》的制定工作。该条例将重点打击监测数据造假行为,明确排污单位的数据质量主体责任,提高违法成本。这不仅彰显了生态环境部对数据真实准确的坚决立场,也为未来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生态环境部在保障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真实可靠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通过部门联动、科技赋能和法治保障等多方面的措施,坚决打击数据造假行为,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