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陌生的环境中睡不好觉?
在陌生的怀抱中,寻找安稳的梦境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总会遇到许多陌生的环境,或许是亲戚家,或许是全新的城市。每当夜幕降临,许多人都会面临一个难题——在陌生环境中难以入眠。即便沉睡,也常常睡得不踏实。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在陌生之地难以拥有安稳的梦境呢?让我们一同跟随世界之最十万个为什么栏目,深入这一问题。
科学家们将这种现象称为“第一晚效应”。当身处陌生环境时,我们的大脑会保持高度警觉,以确保自身的安全。一项由布朗大学进行的研究表明,在初到新环境的夜晚,大脑的左半球会进入高度活跃状态。这种状态在慢波睡眠期间尤为明显。慢波睡眠是最深的睡眠阶段,此时我们的警觉反应达到顶峰,难以被唤醒。这也意味着在陌生环境中,我们更容易受到潜在的威胁。大脑的这种半警醒状态可能是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危险而存在的。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睡眠障碍背后的神经学因素,布朗大学的研究团队对志愿者的脑部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发现,在第一晚的睡眠过程中,志愿者大脑的左半球某个特定网络比右半球更为活跃。这一发现引起了研究团队的极大兴趣。他们推测,这一现象可能与大脑缺省模式网络有关,该网络使我们能够对周围环境做出反应。尚不清楚为何这一特定区域会在陌生环境中保持警醒。
除了这种脑不对称性模式外,研究人员还发现,经历浅眠的大脑半球对声音更为敏感。当研究人员给志愿者播放无规律的声音时,他们更容易被唤醒。更重要的是,如果声音来自志愿者另一只耳朵,他们醒得更快,警觉性也更高。这些发现为我们揭示了人类在陌生环境中的睡眠机制。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第一晚效应”可能是祖先们遗留下来的保护特性。在野外过夜时,睡觉是一种危险的行为,因为可能会遭遇潜在的危险。大脑的这种警觉机制可能是为了保障我们的安全而存在的。随着现代生活的变迁,这种机制仍在我们体内发挥作用,影响我们在陌生环境中的睡眠质量。
那么,我们该如何克服这种现象呢?以下是一些建议:携带能让你适应新环境的东西,如熟悉的枕头;尝试放松,因为过度的担忧会干扰睡眠;提前适应居住环境,这样可以在重要事情的头两天晚上得到充分休息。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陌生环境中的睡眠障碍问题。
“第一晚效应”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虽然我们无法完全消除它带来的影响,但我们可以尝试理解它、适应它并找到方法来克服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陌生的环境中找到安稳的梦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