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用地分类管控达到的环境效应(什么是受污染耕地严格管控)
农田污染立案标准与“十四五”期间农用地污染防治三大发力方向
在地球日的钟声再次敲响之时,我们的行动也愈加紧迫。新华社北京4月22日电,记者高敬、武思宇报道。土壤——这地球母亲珍贵的“皮肤”,关乎着我们的食品安全与健康。在“十四五”规划的蓝图中,生态环境部门从三个方面入手,保障群众“吃得放心”。
生态环境部土壤生态环境司的苏克敬司长,在新闻发布会上分享了我国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的数据。当前,我国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总体稳定,但部分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仍是突出挑战。全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已达到90%左右,这是一份来之不易的成绩单。
那么,何为受污染耕地的严格管控?又如何实施受污染农用地安全利用的实施方案?“十三五”期间,我国已针对不同类型的农用地采取了不同的治理措施。对于安全利用类耕地,主要采取农艺调控、替代种植等方式,降低农产品超标风险;对于严格管控类耕地,则采取种植结构调整、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避免其继续用于食用农产品的种植。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持续坚持风险管控的思路不动摇。以苏克敬司长提出的三大发力方向为核心:
压实地方责任。将“十四五”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任务细化分解,并将完成情况纳入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确保每一分土地都得到有效的治理和保护。
强化源头预防。针对土壤重金属问题突出的区域,深入开展成因排查,识别污染源和污染途径。集中解决一批突出问题,切断污染物进入农田的链条,防止污染问题的进一步扩散。
落实分类管理制度。生态环境部将与农业农村部等部门紧密合作,指导地方动态更新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针对不同类型的耕地,制定个性化的安全利用方案,确保每一寸土地都得到有效的管理和利用。
这不仅仅是一场关于土地的战役,更是一场关乎民生、关乎未来的战斗。让我们携手共进,为这片土地的纯净和我们的未来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