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田律》:历史上的第一部环境保护法
竹简,被誉为我国古代最早的书籍,是我们历史长河中的珍宝。如若没有这些承载着智慧与历史的竹简,众多的历史之谜恐怕仍深锁于岁月的尘埃之中。
在竹简图书出现之前,我们的文字已有之,那些刻在金属、石头上的文字,虽有其独特的价值,但因篇幅有限、阅读携带不便,难以称之为真正的书籍。而竹简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为我国的文字赋予了真正的载体,使那段珍贵的历史得以保存和传承。
让我们聚焦在几处重要的发现上。以1987年在湖北荆门发掘的战国中晚期楚墓——包山大冢为例,专家从这座古墓中整理出438支竹简,其中275支保存完好,字迹如新。这些竹简所记录的内容,如狱讼、贸易以及楚国与邻国的战争等,对于研究楚国的经济、文化和军事具有重要意义。更令人瞩目的是,它们是我国最早出土的刑律文字,对研究古代刑法大有裨益。
再追溯到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发掘的战国到秦代的古墓中,一部名为《田律》的环保法规出土于世。在这部具有世界意义的环保法中,不仅有关于保护植物林木、鸟兽鱼鳖的详细规定,还有确保水道畅通的严格措施。其中两条新鲜的规定更是引人深思:一是不得堵塞河道,二是非夏季不得焚烧草木灰。特别是后者,对于现代的大气保护仍有启示作用,有助于减少大气污染和雾霾天气。
古代对于不环保的行为或违反环保法的行为有着严厉的处罚。比如西周时期的“伐崇令”,对于不遵禁令者,一律处死,毫不宽贷。齐国的惩治条款更为严厉,破坏封山者死罪不赦,违规者甚至面临肢体被断的残酷惩罚。这种为保护环境而采取的严厉措施,早在殷商时期就已出现,甚至有文献记载,将灰烬等生活垃圾倒在街道上的人将被剁掉手。
竹简的出土不仅揭示了古代文化的瑰宝,还让我们在指纹鉴定、环保法规等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比如云梦出土的秦简《封诊式·穴盗》,让我们国家的指纹鉴定技术追溯到了秦朝,比国际上公认的阿根廷警察使用指纹鉴定侦破案件更早。
竹简,亦称竹书,是历史的见证者。它将竹子劈成长条状,刻写文字。一根竹片称为“简”,多根“简”用绳子编连起来便是“册”。册也可称作“编”或“篇”,用丝绳或皮绳编连的称为韦编。长文可分成多卷,这些量词至今仍在沿用。与书相关的字如“籍”、“簿”等,都是以竹为部首,这也体现了竹书的重要性。
我们现今常用的词汇,如“著于竹帛”、“罄竹难书”、“汗青”等,都与竹书有着深厚的渊源。“汗青”一词源于秦代,竹简表面需经烤炙才能书写,这个过程被称为“杀青”或“汗青”,“汗”字形象地描绘了烤青竹时水珠冒出的情景。
提及“汗”字,我还有一个不成熟的观点。我认为,“汗牛充栋”这一形容藏书极多的词语也与竹书有关。想象一下,那些堆积如山的竹简,需要牛马来运输,自然会让牛马累得汗流浃背。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竹简在古代的重要地位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