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因素会导致冠心病
冠心病的行为因素
在人类健康的大课题中,冠心病的行为因素占据了重要一隅。今天,我们将从行为类型、个性特征、社会环境及不良行为等方面,深入剖析其与冠心病之间的紧密联系。
一、行为类型
人类的行为习惯可大致分为A型和B型两种行为模式。A型行为以时间紧迫感和竞争敌对倾向为核心特征,而B型行为则表现为心地坦荡和从容不迫。经过长达8年半的观察发现,A型行为的中年男性,某些疾病的发生率是B型行为的两倍。更令人关注的是,A型行为对冠心病的发生作用,超过了年龄、血压、血脂和吸烟等危险因素,成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二、个性特征
冠心病患者在社会交往中展现出更强烈的独立性,同时伴随着对他人的怀疑和更大的内部紧张性。这种个性特征可能导致他们在面对压力时更易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从而增加冠心病的风险。
三、社会环境
冠心病并非孤立存在,它与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心肌梗死前6个月,患者的生活事业压力明显增大。对比不同国家,冠心病在发达国家的发病率高于发展中国家,城市居民高于农村,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者。这些差异正反映了社会环境因素对冠心病的影响。
四、不良行为
吸烟、缺乏运动等被公认是冠心病的行为危险因素。这些不良行为往往是对特定的社会环境或心理压力的不良适应。我们需要从心理社会的角度审视并改变这些行为,以降低冠心病的风险。
冠心病的发生与我们的行为模式、个性特征、社会环境及不良行为密切相关。为了健康,我们需要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积极应对压力,保持平和的心态,并远离不良行为。社会也应为我们创造一个更加和谐、健康的环境,共同预防冠心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