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变T恤 90后学生环保创业路
在青春的道路上,黄骏杰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旅程。如果他未曾踏上社会企业的创办之路,那么他可能正在某个软件公司里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时光流转至深圳的九月,秋意渐浓。他和市场总监侯政力只能依靠冷水来消暑。他们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附近的一个不足20平方米的出租屋里,静静地度过了近半年。
关于回收塑料瓶这个看似“捡破烂”的行当,亲友们可能觉得不靠谱,但黄骏杰却看到了垃圾中的无限可能。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已经从深职院回收了浩如烟海的10万个废弃瓶子。
这个小小的团队,怀揣着一个美好的愿景:从塑料瓶入手,培养社区居民垃圾分类的意识。创业的道路总是充满了挑战。资金匮乏、运营模式不明确、与回收公司的竞争压力,都成为了他们前行的阻碍。
他们开始尝试以礼品兑换塑料瓶的方式,激励人们参与回收。“我们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环保创业团队。”黄骏杰总是这样介绍自己的团队。今年,他们的公司获得了深圳市场监督治理局颁发的营业执照,注册资本3万元,这是一个对他们创业支持的政策的见证。
黄骏杰是“深二代”,父母在深圳经营茶叶铺。他原本可以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他却选择了一条与自己专业完全不同的道路。“也许是我身体里流淌着潮汕人的商业基因,所以我才会投身于这个事业。”黄骏杰如此解释他的选择。
他们的努力开始获得了一些成果。深职院的师生开始记住这个环保小团队的名字,许多学生开始积极参与塑料瓶的回收,用瓶子换取礼品。
挑战仍然存在。资金困局、运营模式的模糊、与回收公司的竞争,都是他们需要面对的问题。“我们希望把这些塑料瓶加工成环保产品,开设环保产品专卖店。”黄骏杰说。他的创业梦想源于一场环保讲座,他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
现实却是残酷的。他们对深职院的2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基于此,黄骏杰决定专注于校园塑料瓶的回收。他坚信,如果能在大学生中培养出回收塑料瓶的习惯,那么他们的付出就有了价值。
资金的问题仍然困扰着他们。一年的努力,让他们回收了10万个塑料瓶,但公司的账目却显示,他们不仅没有盈利,甚至前期投入的资金也几乎全部耗尽。他们开始寻找解决方案,寻找投资者,寻找更有效的运营模式。
这个小小的团队在面对挑战时始终保持着坚韧和乐观。他们相信,只要坚持下去,总会找到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他们的故事,是一个关于青春、梦想和坚持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环保和创业的故事。黄骏杰和他的团队正在为环保事业奋斗,他们的坚持和执着让人感动。这个年轻的团队,尽管面临着资金短缺和生活的压力,但他们依然坚持着礼品积分制,每个礼物成本2元,以微小的力量推动着环保的脚步。
今年大三的刘冬雪是团队的主创之一,她和其他四位成员一起,为了共同的环保梦想奋斗。一年来,他们未曾领取过一分钱工资,即便面临困难和挫折,他们也未曾放弃。团队的两位成员选择了退出,这使得黄骏杰和侯政力必须面对更大的挑战。他们现在合租在月租金500元的城中村里,生活费用紧张,但他们的信念却十分坚定。
黄骏杰不愿轻易放弃。最初,他计划利用回收的塑料瓶加工成环保产品,但工艺复杂,国内只有少数大企业能够完成。于是,他调整了策略,计划向江苏一家环保企业购买布料,通过设计加工,改造成T恤等产品,再以会员积分的方式卖出。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
团队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新学期开始,他们想到了向500人每人借10元,筹集5000元来支撑新学期的塑料瓶回收工作。黄骏杰表示,他们计划在接下来的四个月内,让深职院的7000人养成收集塑料瓶的习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们详细列出了资金用途明细单,包括塑料瓶存放仓库、有用礼品以及兼职服务人员的费用。他们计划在网站上筹款,向学生们借款,并自己出款支持公司新学期的运营。
如果筹集资金失败,黄骏杰表示他们可能无法继续前行,这半年来的心血以及这个热衷于环保的组织也将随之消逝。他们的困境引起了王华礼的欣赏和支持。他认为,环保市场潜力巨大,学生环保创业这条路其实可以走得通。人们还没有形成垃圾分类回收的意识,这是这个事业面临的困难之一。
回顾过去10年,广深两地垃圾分类始终未能取得显著进展。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但群众的垃圾分类意识并未显著提高。这个时候,多种形式的自发参与显得尤为可贵。黄骏杰的团队服务对象全部为学生群体,如果他们能够拓展社会渠道,争取获得大企业的支持,他们将能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台湾地区的垃圾分类回收模式为他们提供了借鉴。台湾的塑料瓶回收率高达50%,这得益于民间组织的推动和的支持。台湾居民在生活中严格遵守垃圾分类的规则,每个居民都会事先在家中就将垃圾进行分类,出门时根据具体类型投入相应的垃圾桶中。
黄骏杰和他的团队戴着黑框眼镜,微胖,穿着简单的T恤,谈及未来的愿望时憨厚一笑。他们希望公司能够继续运营下去,扭转亏损局面,早日租到一间有热水器的房子。他们的执着和坚持让人感动,让我们期待他们能够在环保事业中取得更大的成就。王华礼在2007年赴台湾考察垃圾分类时深受启发。他认为,台湾之所以能够在垃圾分类方面取得显著的成功,关键在于巧妙地借助了民间组织的力量,并对其进行鼓舞与扶持。其中,慈济在台湾建立了超过5200家的环保站,这些环保站在垃圾分类、回收以及循环利用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通过资源回收所赚取的资金,不仅用于国内和国际的赈灾救助,而且环保站还承载着环保教育的重任。这些环保站能够发动社区的家庭主妇和退休人员积极参与环保事业,形成了强大的环保志愿者队伍。如今,慈济的环保志工人数已经高达8万人,涵盖了各个年龄层和社会阶层。
在白天,环保站里忙碌的大多是退休的老人,他们热衷于分类和回收工作。而到了夜晚,下班后的中青年人则成为主力军,他们承担着更为繁重的任务,如装卸车和驾驶卡车等。
在今年7月份深圳的首届全国慈善公益项目交流展示会上,慈济基金会深圳分会的义工们展示了一种特殊的T恤衫,这些T恤衫的面料柔软且独特。它们的“前身”竟然是塑料瓶,这是通过聚乙烯抽丝合成技术制成的。这种新型材料具有优异的特性,相比传统布料,它的吸水性较弱。这意味着当咖啡、可乐等有色饮料不慎溅到这些T恤衫上时,只要迅速擦拭,就不会留下污渍。
这些环保创新的实例不仅展示了台湾在垃圾分类和环保方面的卓越成就,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激发了我们对于环保事业的热情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