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尔药业环保违法亮红灯 中信建投子公司报告期入股
南京威尔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威尔药业”)近日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准备首次公开募股并计划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据其招股书透露,该公司计划发行不超过1666.67万股人民币普通股,以筹集高达10亿元的资金。其中,大部分资金将投向建设一个新的药用辅料生产基地,其余则用于补充公司的流动资金。
威尔药业的名字虽然让人首先联想到一家专注于药品制造的企业,但其实,通过其主营业务来判断,它更偏向于合成润滑基础油领域。从2014年至2017年上半年,该公司的合成润滑基础油业务产生的销售收入分别为39025.13万元、36656.97万元、32074.09万元和20081.22万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重也相当显著。
随着环保问题的日益重视,以合成工艺为主的威尔药业也面临着环保风险。在南京市的重点环境风险企业名单中,威尔药业被评定为“较大”风险等级。其子公司还曾因环保问题受到监管部门的处罚。
除了环保问题,威尔药业的财务结构也呈现出“短贷长投”的特点。尽管企业短期借款金额庞大,但其长期借款金额却相对较少。这种情况在同行业上市公司中并不常见。
对于这些问题,威尔药业回应称,公司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并严格遵守相关法规。公司还表示,其与本次发行有关的中介机构不存在任何直接或间接的股权关系或其他权益关系。北京润信鼎泰和无锡润信的投资行为完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威尔药业是一家历史悠久的企业,自2000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药用辅料及合成润滑基础油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在近期,公司正式更名为“南京威尔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标志着其业务发展的新阶段。
随着其上市计划的推进,威尔药业的发展前景备受关注。据其招股书显示,该公司近年来业绩稳步增长,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呈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其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为吴仁荣、高正松和陈新国,他们的领导下,威尔药业未来的发展值得期待。
威尔药业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不仅计划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还拟通过公开募股筹集资金用于扩大业务和发展。尽管面临一些环保和财务问题,但公司的回应显示出其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令人对其未来发展保持期待。威尔药业是一家拥有广泛股份分布的公司。高正松、陈新国以及威尔药业本身,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式,共同持有超过一半的公司股份,是公司的主要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他们之间的股权结构复杂且多样,展现了他们在公司的强大影响力。
该公司拟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计划公开发行的股票数量不超过1666.67万股。募集资金在扣除发行费用后,将按照项目需求进行投资。其主营业务似乎偏向于药业主营是合成润滑基础油领域,大部分人可能会误将其单纯视为一家药业公司。
深入其业务构成,我们发现威尔药业的收入来源主要分为两大块:药用辅料和合成润滑基础油。其中,合成润滑基础油的销售额虽然巨大,但近年来呈现出下滑趋势,而药用辅料的业务则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这家公司的控股子公司盈利状况并不理想,甚至出现亏损。甚至有一家公司因环保问题受到监管部门的处罚。在环保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威尔药业面临着一系列环保风险。据报道,其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虽然公司回应称已对环保问题进行整改,并符合相关法规,但员工的一些反映仍让人对其环保措施的有效性产生疑虑。
威尔药业还存在销售区域过于集中的风险,其主要销售收入集中在华东地区,这也可能对其未来发展带来一定影响。被列入重点环境风险企业名单以及环保问题的处理情况,都成为了投资者关注的重点。
值得关注的是,南京市江北新区环境保护与水务局在2017年环境应急信息公开中披露了一项重要信息:根据《南京市重点环境风险企业名单》,江北新区共有150家重点环境风险企业。在这份名单中,除了长期停产、关停拆迁的21家企业外,其余129家环境风险企业均已备案。其中,南京威尔生物化学有限公司(威尔药业)被评定为“较大风险等级”。
威尔药业在面对互联网记者的采访时表示,公司高度重视环境保护,严格遵守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主要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标准。公司建立了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并设立了环保相关部门,制定了《安全健康环境管理制度》且有效执行。
威尔药业也面临着一些投资方面的动态。在报告期内,中信建投的关联企业北京润信鼎泰投资和无锡润信股权投资入股了威尔药业。证监会在反馈意见中指出了关于新增股东的股权问题,要求保荐机构核查并发表意见。威尔药业表示,各中介机构与威尔药业不存在直接或间接的股权关系或其他权益关系。北京润信鼎泰和无锡润信的入股过程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除此之外,威尔药业在资金运营方面也存在一些操作。公司曾通过向子公司威尔生化开具无真实交易背景票据进行资金融通。虽然这种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的相关规定,但威尔药业表示所融通的资金均用于正常生产经营,并未对其他用途进行挪用。公司已建立了资金管理制度并有效执行,在报告期内的不规范行为已全部清理完毕,不会对公司的独立运作能力造成不利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威尔药业的负债状况对其偿债能力带来了一定的压力。据投资时报报道,威尔药业在2014年至2017年6月30日的负债总额中,流动负债占比较高,非流动负债占比较小。这也使得威尔药业的偿债能力与同行业相比显得较为逊色。面对这样的财务状况,威尔药业需要寻求有效的策略来改善其负债结构,以提高其偿债能力。
在财务的海洋中,威尔药业犹如一艘航行中的巨轮。让我们仔细其财务状况,特别是在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方面。公司的报告期各期的流动比率数值为1.05、1.07、1.76和1.93,相比之下,已上市的药用辅料类上市公司的均值则要高出许多,分别为2.18、2.87、4.72和4.96。同样,在速动比率方面,该公司的数值为0.71、0.74、1.32和1.32,而三家药用辅料类上市公司的均值更是显著较高,达到1.77、2.54、4.27和4.41。显然,威尔药业在这两个关键财务指标上,与同行业上市公司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
深入其背后的原因,我们发现该公司虽然大部分负债的偿还期限较短,但其建设项目的投资期限却大多在两年及以上。从投资金额来看,公司用于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远超过其非流动负债的数额。这也显示出威尔药业在资金运用上的一种矛盾:短期债务与长期投资并存。
业内人士指出,“短贷长投”在中小企业中较为常见。由于中小企业往往难以获得长期贷款,短期贷款利率较低成为了它们选择这种方式的重要因素。这种财务运作方式实则隐藏着巨大的风险。虽然威尔药业目前现金流状况良好,但如果未来盈利能力出现波动,资金周转困难等问题便会逐渐显现,甚至可能出现偿债能力恶化的风险。
在财务结构上,威尔药业呈现出明显的“短贷长投”特征。具体来说,企业在短期借款金额巨大的长期借款却寥寥无几。这导致公司的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均低于同行业上市公司平均水平。所谓的“短贷长投”,即短期借款被用于长期投资。从经济角度看,这似乎是一种划算的选择,但从企业安全性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一种危险的财务运作方式。一旦企业盈利能力下降,现金流匮乏,就可能陷入财务困境。
威尔药业在IPO前夕的连续分红以及引入非关联第三方新股东的行为也引起了市场的关注。这些行为背后是否存在某些争议?我们不得而知。与此公司与关联方资金往来密切,这也反映出企业资金管理的复杂性以及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问题。
对于公司是否属于“短贷长投”,威尔药业给出的回应是公司的固定资产折旧计提政策与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保持一致,并无显著差异。这并不能完全解答市场对于其财务状况的疑虑。
威尔药业的财务状况如同一个悬而未决的谜团,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投资者在做出决策前,必须深入了解其财务状况的每一个细节,以确保自己的投资决策明智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