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部:我国臭氧平均污染水平大致相当于美国
从广东省近期的臭氧污染防治专项行动开始,我们不得不关注臭氧污染这一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广东省乃至全国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的变化显示,臭氧已经成为重要的空气污染物。尤其是在夏季,臭氧更是成为首要的大气污染物。对此,环保部门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监控和治理。臭氧因其强氧化性而难以被察觉,但在人类健康和环境生态上产生的潜在危害不容忽视。它的存在如同一把双刃剑,"在天是佛,在地是魔"。自然界的臭氧大多存在于高空大气中,形成臭氧层,阻挡紫外线侵袭,保护人类健康。然而近地面的高浓度臭氧却会损害眼睛、呼吸系统等黏膜组织,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臭氧污染还会对植物叶片造成损害,破坏生态环境平衡,导致农作物减产等环境问题。臭氧污染主要来源于石化工业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在阳光照射下的光化学反应。与此雷电等自然现象也会产生臭氧。我国臭氧污染水平的计量采用的是日最大八小时平均值作为衡量标准,这主要基于其对人体和植物影响有一个显著的阈值原理。我国对臭氧污染的监控始于空气质量标准的修订实施后,现行标准接近发达国家标准水平。然而从近年来的监测数据来看,我国臭氧平均浓度有所上升,主要分布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等区域。尽管存在上升趋势,但我国多数城市臭氧浓度总体在缓慢上升,并没有出现严重污染或“爆表”污染的情况。相较于发达国家历史上光化学烟雾事件频发时期的臭氧浓度水平,当前我国重点区域的臭氧污染水平与美国加州南海岸地区相当,而全国平均污染水平则相当于美国十多年前的平均水平。对于控制臭氧污染需要采取协同削减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的措施,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差异化的控制策略。随着减排的持续推进和环保措施的加强,我们可以有效控制臭氧污染,保护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安全。让我们共同期待一个清新洁净的明天!我国臭氧防治的新征程:氮氧化物与挥发性有机物的协同控制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贺克斌在全国范围内的环保研讨会上表示,尽管氮氧化物排放量有所下降,但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量却呈上升趋势,这一现状对于臭氧的生成并不利。他强调,为了更有效地控制臭氧的生成,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的协同控制至关重要。
环保部宣教司的刘友宾巡视员为我们揭示了我国臭氧污染防治的动态。在“十二五”期间,氮氧化物被首次纳入约束性指标;而在“十三五”时期,挥发性有机物也被纳入了总量控制范围。为了有效应对这一问题,环保部已经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十三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同时修订了涉及挥发性有机物的行业排放标准,如石油炼制等14项具体行业。
谈及臭氧控制的前景,我国环保领域专家刘炳江表示,臭氧前体物也是二次颗粒物的前体物。随着PM2.5治理工作的深入以及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的持续减排,我国的臭氧污染有望实现有效控制。臭氧治理是一场持久的战斗,公众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刘友宾补充说,臭氧污染其实相对容易防范。在夏季高温晴朗天气时,只要避免长时间在室外进行剧烈运动,就可以显著降低臭氧对人体的危害。
公众还可以积极参与到防治工作中来。刘炳江强调,选择降低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的产品或服务,比如选择水性漆作为涂料,加油时选择配备油气回收设施且无汽油味道的加油站等,这些看似微小的行动都能为臭氧污染防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每一个小小的努力都能汇聚成对抗臭氧污染的巨大力量。让我们携手共进,为我国臭氧防治的新征程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