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长沙五一大道

环境修复

描写甘谷的特色(甘谷在地理环境 历史文化 风土人情方面有什么特色)

来源:www.huanbaole.com    编辑: 环保网     时间:2025-08-12点击:

甘谷之美,在于其独特的地理风貌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江水面、辣椒和大象山更是甘谷的三大特色。

让我们来描绘甘谷的江水面。甘谷的江水面,如同画卷般美丽,美不胜收,仅有的两个字足以形容——“如画”。这里的江水清澈,在日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岸边绿树成荫,鲜花盛开。清晨的雾气,为江水面增添了一抹神秘的面纱;夜晚的月光,则使其更显宁静与深邃。江中的鱼儿跳跃,激起层层涟漪,仿佛在为这片美景注入生命力。

接下来,让我们聊聊甘谷辣椒。甘谷辣椒以其色泽红亮、肉厚油多、角条硕长、皱纹均匀而著称。制干后的辣椒更是味道浓郁鲜香,具有开胃健脾、养颜明目、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等功效。这得益于甘谷地区充足的阳光、肥沃的土壤以及温差大的独特气候,为辣椒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经过几百年的种植经验积累,甘谷辣农们已经总结出精湛独特的种植技术,使得甘谷辣椒独具特色。

再来,便是甘谷的大象山。这是一处充满历史底蕴的景点。大像山的第一台上建有伏羲庙,亦即太昊宫。这座庙宇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经过历史的沧桑,如今依然巍峨壮观。太昊宫宫门及正殿坐南朝北,整个庙宇雕梁画栋,飞檐流彩,展现出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体验到文化的传承。宫内的伏羲塑像,更是这里的标志性景点。大象山还有其他许多景点,如八卦池、伏羲大殿等,每一处都充满故事,等待你去。

甘谷的江水面、辣椒和大象山都是这片土地上的瑰宝。它们不仅展现了甘谷的独特魅力,更承载着这片土地的历史与文化。来到这里,你不仅可以欣赏到美丽的景色,还可以感受到这里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氛围。甘谷,一个美丽而富有魅力的地方,等待着你的到来。《甘谷县志》编次者贾鸿逵在古风台村记录下了伏羲的传说。据传,甘谷南山有一村落名为古风台村,乡人认为这里是伏羲祖先居住之地,地名或因伏羲而得名。村民擅长编制鸡罩,鸡罩形状与八卦相似,虽看似不经意的技艺,实则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

位于灵岩寺南面的永明寺,依山而建,设施布局正规,包含山门、天王殿、斋堂、客堂等众多建筑。总面积达4,224平方米,展现了中国佛教的宏伟与庄重。寺内建筑细节精致,从山门到天王殿,再到十三祖师殿、大雄宝殿等,每一部分都体现了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特别是大雄宝殿内供奉的三佛二弟子及泥塑罗汉等,形象生动,展现佛门弟子修行的坚毅与慈悲。

大像山永明寺虽创建时间无从考证,但1992年的重建使其再次焕发生机。这里不仅是佛、法、僧三宝的常住处,也是甘谷一带佛教徒的修行之地和游览胜地。

千佛洞是另一处值得探访的景点。洞窟内佛像众多,形态各异,有的笑容可掬,有的神态威严。洞内还绘有佛传、因缘和本生故事等,展现佛教文化的丰富内涵。而十殿的阎罗殿更是让人感受到冥界的神秘与威严。

大像山还有伏羲庙,相传伏羲生长于附近的山沟内。明万历年间,人们在山麓建庙以祭祀伏羲。清代时,庙移至大像山,并在大佛窟侧建太昊宫,专门祭祀伏羲。原位于县西五里铺的“羲皇故里”石碑也被移至上山。这一历史遗迹与前清进士、翰林院编修王海涵为太昊宫撰写的长联共同见证了甘谷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二绍皇开创泰运昌盛的时代,伯约怀着忠诚之心探求教化之源,他们追溯至炎黄颛喾的远古时期。仰望苍穹,幽情涌动,人间烟火与天地相邻,桑榆映照着初春风景。在这历史的尘埃中,我们看到了金戈铁马、瓦砾废墟的印记。甘谷县内的文昌阁,虽有多处,但以大像山文昌阁最为壮观。

沿大像山寺的小道缓缓而上,大约步行三百余步,便抵达文昌阁。此阁占地广阔,建筑面积达182.9平方米,总面积为260.9平方米。门前有二十四级石阶,门首镶嵌着砖雕篆字“孝友门”。此门的两侧,立有清代民国初名士宋延桢的隶书楹联。门右侧有一块虎皮照壁,上面嵌有魏学文的清秀柔和的隶书“落霞岩”。

文昌楼是一座重檐门柱六角亭式阁楼,分为上下两层,以砖木结构建造。上层檐下绘栋画壁,图案写实丰富;下层檐前回廊壁上则展示了五幅书画。其中,天水名字何晓峰的竹与兰草画令人叹为观止。还有本县书法家武克雄的草书作品,以及魏学文的《兰亭序》复制品和马所绘的“喜鹊闹梅”。阁楼顶端呈六脊攒尖式,装饰着鸱甍。整个阁楼高10米,占地33.5平方米,其座基为砖砌的须弥座。

文昌阁的始建年代久远,早期已有楼、东亭、从北至西南的走廊和两棵古柏。但在清同治二年(1863),因反清事件,楼阁曾一度被毁。如今,东南角的一棵古柏仍顽强存活,见证了那段历史。清代光绪年间,楼阁得以重建,并增添了东南厦房。在这些房屋的内壁上,嵌有光绪二十八年(1902)邑人王权撰写的《大像山文昌阁创立文社碑记》。

民国十五年(1926),南厢房得以增修,采用卷棚顶和砖木结构,分为上下两层。底层作为地藏室,上层则为僧房。后墙左右两侧都设有望窗,可以眺望四周的风景。门两侧刻有宋延桢的木刻联,其子的宋搜趣梓篆联也为院内增添了几分文化气息。

双明洞,又被称为药王洞,位于大像窟之西,孙膑洞之上。穿过一道洞门,便可抵达殿窟。这个洞长16米,门首有行书“此山中”,置身其中,情景交融,诗意、哲理、书法相互交织,妙趣横生。书法部分出自清代著名进士李则广之手。该洞窟朝向东北,三壁上原置有佛像。洞前有一道夸砌堵墙,上面有两个望窗,如同双眼,因此得名双明洞。

据记载,双明洞是由乡人凿岩为龛、架木为阁而成的自然洞穴改建而成。其高度约为8米,9米,宽度17米,总面积达到172平方米。清代巩建丰的《伏羌县志》描述了这一景点的壮丽景象。双明洞不仅是大像山最早凿建的洞窟之一,还曾在早期通往大像山峰的路线中起到重要作用。如今,阁道的痕迹依然隐约可见。

双明洞窟内原有泥塑17尊,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现在的塑像是1994年按照原样重塑的。正龛供奉的是华严三圣像——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而左侧的药王殿则供奉着药王孙思邈,以及十大名医的塑像。洞内还有灵官、马三将军和护法的塑像。这些塑像生动展示了古代文化的魅力。

最后来到睡佛窟,它位于三星福、禄、寿洞的东侧。这个北向的平面长方形窟内可能曾安放着睡佛。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古代人们对安宁和福寿的向往。在宁静禅窟的深处,小禅窟的右上角巧妙地开辟了一扇明亮的窗户。透过窗户,仿佛可以看到一个宁静安详的世界,这正是为了展现清代重塑的莲叶观音像而精心设计的一处空间。重塑这尊观音像,运用了高度夸张的手法,展现了一尊半卧在莲叶之上的观音菩萨的悠然自得与宁静善良。

这尊莲叶观音像不仅打破了佛教的传统规范,更是将艺术家的创造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失履半卧的姿态仿佛透露出一种随性自在的气息,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与平和。这尊观音像不仅仅是一尊神像,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一种体现。

重塑的观音菩萨形象生动鲜明,仿佛从古老的传说中走来,带着智慧和慈悲来到人间。她的面容宁静安详,仿佛可以化解世间的苦难和忧愁;她的姿态悠然自得,仿佛在向人们传递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这尊神像以泥巴塑造而成,更增添了一种朴实自然的气息,让人感受到一种亲近和敬仰之情。

这尊莲叶观音像不仅仅是一处景点或者一件艺术品,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信仰的象征。她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代表着人们对内心平和与安宁的渴望和追求。她的存在仿佛在诉说着一种古老的信仰和文化的传承,让人感受到一种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的积淀。

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一种超越世俗的境界,也可以感受到一种精神的净化和升华。这尊莲叶观音像的存在,仿佛在向人们传递一种慈悲和智慧的力量,让人们感受到一种无尽的温暖和力量。这里是一个寻求内心安宁和精神的净化的圣地,也是一个感受古老文化和传统的重要场所。

这尊重塑的莲叶观音像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和心灵。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一种超越世俗的境界和精神的净化,也可以感受到一种古老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