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环境描写的方法(景物描写方法都有什么)
描绘自然环境的方式多种多样,每种方式都能为文章增添独特的色彩和。
一、连串式描写。这种写法可以自然展开情节,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例如,在一篇以《关心》为题的中考满分作文中,作者三次描绘了雨景。雨的不同形态,展现了人物情感的变化,使情节更加引人入胜。
二、情景式描写。这种写法将内心的情感自然地融入到外部景物中,情景交融,更能深刻地揭示人物的情感。鲁迅的《故乡》和孙犁的《荷花淀》都是情景式描写的典范。除此之外,一位学生在《茵草坪上的故事》中的一段描写,没有直接表达内心的思念,而是通过描写茵草坪的变化,含蓄地表达了情感。
三、对比式描写。通过不同环境下的景物对比,可以鲜明地表现人物心境的变化,深刻揭示文章主题。如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典型的对比式描写。在《初三的烦恼》一文中,作者通过春秋景物的对比,鲜明地写出了人物心境的巨大变化。
四、梦幻式描写。这种写法可以反映人物的期待和内心世界。如杨朔的《海市》一文,先描写虚幻的海市蜃楼,然后写出真实的海市——长山列岛,用虚幻的景色来衬托出现实社会的朝气蓬勃。
除此之外,还有对社会环境的描写,包括室内陈设、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时代气氛等。社会环境的描写应该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能够反映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
在写作中,我们可以综合运用这些描写方式,使文章更加生动、引人入胜。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诗歌,环境描写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可以渲染气氛,还可以让读者感受到整个时代、整个环境的生活气息,感受到作者的心灵深处的思想与情感。
我们在写作时应该注重环境描写,学会让景物说话,这样才能为文章“锦上添花”。无论是大家手笔还是初学者,都可以通过环境描写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让我们多观察、多感受、多描写,用文字描绘出更美好的世界。描写艺术中的:环境与人物描绘
在我们文学艺术的奥秘时,环境和人物的描绘无疑是其核心要素之一。这两者之间的交织与呼应,如同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共同构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让我们一同领略描写的魅力,深入理解环境描写与人物描绘的方法和技巧。
一、环境描写:烘托与渲染的艺术
环境描写不仅仅是对地点、季节、气候、时间的简单描述,更是一种对氛围、情感和人物性格的烘托。自然环境描写能够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点明和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而社会环境描写则揭示了社会的背景、时代气氛和地域风貌,为人物性格的塑造提供了背景铺垫。
风景描写、静态物体与动态物体的细致描绘,都构成了环境描写的丰富内容。这样的描写能够生动展现出一个栩栩如生的世界,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二、人物描写:多元手法的展现
人物描写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肖像、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共同构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神态描写则能够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使其更加立体和生动。
每一种描写手法都有其独特之处。肖像描写能够揭示人物的容貌、神情和姿态;动作描写则通过人物的行为和动作来展现其性格;语言描写则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揭示其内心世界;心理描写则深入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揭示其内在性格特征。
三、描写方法的多样性
除了上述基本手法,描写还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等多种方式。正面描写直接描述人或环境,而侧面描写则通过描述其他人或环境来烘托所写人物或景色,达到“烘云托月”的效果。场面描写则展示了大型社会活动或生活的各种场景,反映了社会的面貌和生活的各种侧面。细节描写则是对一些细小环节的细致描绘,能够突出人物和情节发展的特点。
四、设喻与烘托:描写的深化技巧
设喻描写和烘托是两种常用的描写技巧。设喻描写通过比喻等修辞手段将景物、人物、事件具体描绘出来,给人以形象、生动的感觉。而烘托则是通过水墨或淡彩的渲染,使物体明显突现出来,突出主题。
在文学创作中,描写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作者通过综合运用各种描写手法,塑造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和一个充满魅力的世界。在这个过程中,环境和人物的描绘是相互呼应的,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
描写的艺术是一门的学问。只有掌握了丰富的描写方法和技巧,才能将文学作品的魅力发挥到极致。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你更深入地理解描写的艺术,感受到文学作品中的魅力所在。通过巧妙的描写手法,我们可以生动地展现事物的特质和魅力。在搜趣网中,有一种特别的描写技巧值得我们关注,那就是烘托描写。让我们以《陌上桑》中的罗敷为例。
罗敷,一个美丽少女的形象,在行走的路上引发了许多行人的瞩目。作者并未直接描述罗敷如何美丽,而是通过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等人的行为来表现她的美。行人放下担子,捋着胡须欣赏;少年们见到她,纷纷脱帽注目;耕者和锄者都忘记了手中的劳作,驻足观看。这样的烘托描写,使得罗敷的美丽形象跃然纸上,达到了正面描写难以达到的艺术效果。
这种烘托描写的技巧,尤其在表现抽象事物时更显其价值。比如朱自清的《绿》中,作者描述了各种已知的色彩,如北京什刹海的绿杨、杭州虎跑寺的绿壁等,都是为了衬托出梅雨潭那种难以名状的“绿”。这种绿,明暗适度、浓淡相宜,恰到好处地展现了梅雨潭水的独特魅力。通过对比和烘托,使读者仿佛亲眼见到了那汪汪一碧的梅雨潭。
除了烘托描写,还有一种叫做动态描写的技巧也值得我们关注。所谓动态描写,就是把静态的事物写得富有动感,让静物动起来。山水名胜等静物本身没有动态,但我们可以运用文字赋予它们生命和动态。
孔孚在《千佛山龙泉洞某佛前即景》中,用“微笑”“看”“听”“爬”“跌”“侵”等动词,让佛像和绿苔仿佛有了生命和动态。佛不再是不动的,而是与绿苔之间有了某种默契,沟通了清净无为的佛界和嘈杂纷呈的尘世。这种描写技巧让景物栩栩如生,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徐迟在《祁连山下》中,对敦煌壁画的描写也运用了动态文字。他形容自己进入洞窟后仿佛掉进了染缸,四周都是色彩的世界。奔马跳腾、天鹅打旋、花草浮动、蛟龙飞行。这些生动的动态描写,让静止的壁画画面变得栩栩如生。
无论是烘托描写还是动态描写,都是为了让文字更加生动、形象、引人入胜。在表现事物时,我们可以运用这些技巧,使文字更加丰富多彩,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我们所描述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