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发布大气环境领域权威进展报告
环境科学界的重磅之作:《大气环境》学科发展报告揭示大气污染治理五大进展
在美丽的首都北京,一场盛大的图书发布仪式于2016年5月7日拉开帷幕。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携手浙江大学高翔教授共同发布的《大气环境学科发展报告(2014-2015)》正式问世,标志着我国大气环境研究进入新的里程碑。该报告不仅是对大气环境领域科技工作者的系统性参考工具,更是对全社会各界人士提供的一份权威知识资源。
这份报告全面梳理并深度分析了我国“十二五”期间在大气环境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及实践管理等方面的进展。报告内容分为五大板块,包括大气环境基础研究、大气环境监测技术、大气环境与健康、大气污染治理技术,以及大气环境质量管理技术与实践。每一个板块都凝聚了众多资深科学家的心血和汗水,是他们两年来的辛勤结晶。编写团队由高翔教授领衔,其中包括北京大学邵敏教授、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刘研究员等知名学者。
面对近年来日益严峻的大气环境污染问题,这份报告不仅揭示了问题的根源,更提供了解决之道。高翔教授表示,大气环境学科的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污染源成因和传输规律的揭示、健康评估结果的应用、监测技术体系的形成、污染治理技术的突破以及空气质量管理的决策支撑。这些进展为有效管控大气污染、提高空气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不仅如此,报告还指出了我国大气环境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高翔教授强调,未来的研究应聚焦于深化大气污染的成因机制及其健康影响等基础研究,突破大气污染精细化监测预警、重点污染源全过程控制等核心技术,以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大气污染防治技术体系。这些前瞻性的研究方向将为我国的大气环境治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任官平先生指出,这份报告的发布是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长期和基础性工作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不仅反映了我国在大气环境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更是对未来发展的深入洞察。该报告深入浅出地描绘了学科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充分结合我国目前的大气环境污染问题和社会各界的需求,为我国的环境治理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大气环境学科发展报告(2014-2015)》的发布不仅展示了我国在大气环境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更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方向。它让我们对大气环境学科有了更深的认识,更为我们解决大气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高翔教授全面概述了最新报告的研究成果,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精彩纷呈的画卷:
在大气环境基础研究方面,我国学者凭借外场观测、实验室模拟和数值模型等方法,对大气环境的物理和化学过程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深入探究。其中,他们重点关注大气复合污染的来源、氧化过程及成因,以及污染传输等核心问题。通过一系列研究,我国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三大城市群区域的大气污染状况被逐渐揭示。尤其是PM2.5和臭氧污染的特征,其来源得到了清晰的解析。PM2.5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也被定量研究,揭示了二次细颗粒物和臭氧与前体物的非线性关系。这些重要成果不仅深化了我们对雾霾成因的理解,更明确了气象和污染的共同作用是如何导致区域性雾霾快速恶化和蔓延的。
在大气环境监测技术方面,污染物监测设备与技术如恶臭自动在线监测预警仪器、大气细颗粒物化学成分在线监测设备等已经实现了产业化。高端科研仪器如气溶胶雷达、单颗粒气溶胶飞行时间质谱仪等也开始在实际中得到应用。这些技术成果支撑了我国“十二五”空气质量新标准的实施,形成了一个满足常规监测需求的技术体系。
关于大气污染与健康关系的研究,虽然起步晚,但近年来我国正不断加强这方面的探索。在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中,无论是在研究方法、理论还是成果上,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针对各种健康效应,已经获得了一批有价值的结果。尤其是关于PM2.5对心肺系统、免疫系统、代谢系统等的影响研究,以及大气污染流行病学的研究,都在不断深入,对大气污染与健康的因果关系论证越来越有力。
在大气污染治理技术方面,我国正在经历深刻的转变。从末端污染控制向全过程污染治理转变,从单一污染物控制向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转变,从达标排放向深度治理转变。特别是在燃煤电站和机动车污染治理方面,已经实现了超低排放技术,部分技术甚至超越了国际水平。这不仅推动了煤炭的高效利用,也推动了后处理技术与装备的发展,有效支撑了全国柴油车国四标准的实施。
至于大气环境质量管理技术与实践方面,我国在多尺度排放清单技术、立体观测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总量减排管理体系也正在向空气质量达标管理和风险防控模式转变。在这个过程中,《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修订和一系列国家总量减排计划的实施都离不开这些技术的支撑。我国自主研发的技术广泛应用于国家和重点区域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推动了先进适用技术的示范应用和产业化。
对比欧美发达国家的研究状况发现,“十二五”期间我国发表的SCI论文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尽管与国内主要研究机构发表的论文影响因子与国外先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但这无疑展示了我国在大气环境研究领域的勃勃生机与潜力。近年来,我国大气环境学科研究虽已取得长足进步,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总体仍处在追赶阶段,部分领域更是达到甚至超越了国际前沿。我国大气环境的整体状况仍不容乐观。
当下,我国大气环境面临多重挑战:污染物种类繁多,污染源多元化,多尺度关联,多过程耦合以及多介质影响等现象共存。特别是以PM2.5和O3为代表的大气复合污染日益严重,当气象条件不利时,大气重污染已成为新常态,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身心健康。目前进行或已完成的研究,尚不足以满足新形势下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我们急需建立符合国情的大气复合污染防治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将为防治技术研发指明方向,坚实的科技体系将支撑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和大气环境管理决策能力的提升。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大气环境科学技术发展将面临以下难点和挑战:
如何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寻求最优化的途径来控制大气污染排放量,特别是实现季节性散煤污染的有效治理。这需要我们寻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点,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如何扭转污染恶化趋势,消除重污染天气,实现重点区域及全国空气质量的长效改善。这需要我们在政策制定、技术革新、公众参与等多方面共同努力,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如何实施有效的环境监控,提升大气污染防控措施的有效性及公众健康保障能力。我们需要构建完善的环境监控体系,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时性,以便更好地评估污染状况,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
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大气污染综合防控技术体系,支撑我国大气污染问题的根本解决。这需要我们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创新技术、方法和理论,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气污染综合防控技术体系。这是一场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我国大气环境科学技术的未来发展充满了挑战与机遇。我们期待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实现大气环境的持续改善,保障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