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长沙五一大道

环境修复

中国十大环境问题(杜欢政|人民城市建设亟需补

来源:www.huanbaole.com    编辑: 环保网     时间:2025-08-11点击:

新时代背景下的城市发展与环境治理:人民城市的深邃洞察与绿色转型的迫切需求

随着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深刻阐述,我们见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以及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魅力。报告所描绘的宏伟蓝图和实践路径,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其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念以及“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核心理念,成为城市规划、建设和治理的新内涵和新要求。

城市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核心载体,是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重要引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如何保持城市的生态活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人民城市的建设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或技术的问题,更关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人民群众作为宜居城市的主要建设者,其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的行动,将决定人与自然能否实现共生共荣。

习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尤其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指导。这一理念明确了城市发展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城市工作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别是近年来在城市环境治理方面的努力,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城市环境治理仍面临诸多挑战。环境治理关乎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也关乎社会文明程度和城市的生态软实力。“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关键阶段,这为城市环境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尽管我们在城市人居环境改善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的基础尚不稳固,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未到来。

在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城市环境治理的深入进行。我们需要加强党对城市工作的领导,确保城市发展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我们需要加强城市规划、建设、治理的协同作用,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我们需要加强生态环境治理的力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绿色成为城市发展的最动人底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开创人民城市建设的崭新局面。

“人民城市”理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方法论,而城市环境治理则是实现这一理念的重要途径。在新时代,我们必须深刻把握城市发展的实质与规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城市环境治理的深入进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随着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优质生态环境的渴求愈发强烈。当前,一些城市仍面临生态环境方面的挑战,如空气质量不稳定、噪声和光污染困扰、垃圾分类进展缓慢等,这些问题凸显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城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坚守“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全面加强城市环境治理,补齐短板,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同时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不断提升市民生活质量。

以上海为例,这座城市在实践中持续探索“人民城市”理念与生态环境治理的深度融合。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先锋和创新发展的引领者,上海市始终贯彻人民城市理念,将其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生产、生活、生态的各个环节。从提出建设高品质生活的城市,到着力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上海始终积极响应人民群众的需求,努力构建宜居、美丽的生态环境。

上海不断探索“两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与“两城”理念的深度融合与实践,将新发展理念贯穿于城市发展的全过程。从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到着力打造“一江一河”风景线,上海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探索现代环境治理的新路径。上海还强化系统观念,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全局中来谋划,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

本书深入审视“人民城市”理念的理论基础、价值导向和治理场域,聚焦环境治理的互动关系,特别是以上海这一超大型城市的环境治理为突破口。以垃圾分类为缩影范本,激活城市环境治理的神经末梢,实现人民的广泛参与,夯实社会治理成效。通过系统分析视角,将人民城市理念贯穿城市环境治理的各个环节,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态需求的共享为最终目的。

通过环境治理,改善城市环境,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宜居城市。这正是“人民城市”理念的核心要义,也是每个城市的共同追求。上海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展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城市环境治理中的强大力量。在贯彻习大大总书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的伟大实践中,上海以其垃圾分类的生动实践赢得了全国人民的广泛赞誉和市民的坚定支持。以此为蓝本,“人民城市”理念指导下的城市环境治理研究,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智慧与活力的光芒。

在这座超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感受到“人民城市”理念的深刻影响。从哲学社会科学的深度研究,到环境科学、管理科学的多维探索,上海的城市环境治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团队跨学科的专业人士,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积极投身垃圾分类方案的制定,为建立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制度贡献智慧。

追溯“人民城市”理念的源头,挖掘其“以人民为中心”的演化过程,解析这一理念的人文价值内核及其升华的必然趋势。在环境治理方面,上海不仅展现了政策的推进力度,更在激发市民的主人翁意识上下功夫,使市民主动参与环境治理,形成了全民参与的生动局面。从垃圾分类的切入点深入,对法规实施的全过程进行分析,揭示“人民城市”理念的时代特征与建设路径。

杜欢政教授,这位同济大学长聘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联合国环境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双聘教授,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研究所的所长,是这一研究领域的重要推动者。他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人文社科类项目30余项,以及科技类项目10余项,为资源环境领域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和解决方案。他的工作成果获得了教育部人文社科奖一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10余项省部级奖励,并成功入围2019年达沃斯论坛的全球循环经济奖——领导力奖。

本书围绕“人民城市”理念指导下的城市环境治理研究展开,深入探究这一理念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路径。从溯源人民城市、挖掘人文价值内核,到解析环境治理的必然趋势与实然历史,探寻理念与环境治理的互动响应;从分析上海环境治理政策的历史沿革,到探究政策推进过程中理念的落地情况;再到近些年理念指导下环境治理的具体行动和自然需求的满足方式……每一章节都生动展现了上海在这一伟大实践中的坚实步伐和取得的辉煌成就。附录中的文献和实地调研数据资料更为本书增添了实证研究的分量。这是一本值得深入研读的好书,也是一本展现上海智慧与活力的范本。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