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手工业历史回顾——毛纺织业的地理环境、工艺和分布
英国手工业的历史回顾:毛纺织工业的地理背景、工艺演变及产业布局
引言
西欧的毛纺织工业是手工业中的佼佼者。起初,意大利和佛兰德在毛纺织技术上走在欧洲前列,但后来英国崛起,成为欧洲毛纺织的中心。自15至16世纪起,毛纺织工业在英国由封建社会逐渐过渡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石。
毛纺织工业的地理背景
毛纺织业在英国的蓬勃发展与其地理背景息息相关。英国位于北纬50至59度之间,其温带海洋性气候为牧草生长提供了极佳的条件,为养羊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大不列颠岛的地理环境独特,若以蒂斯河口至艾克斯河口作一条直线,岛内可分为两部分:东南部以平原、丘陵为主,适合农业与牧业并存,称为混合农业区;西北部则以山地裂谷为主,适宜畜牧业发展,是主要的牧区。
在都铎王朝时期,农牧交错区的养羊业得到了极大的推动,本土羊毛已能满足国内毛纺织工业的需求。但各地羊毛品质存在差异。16世纪时,威尔士马彻尔地区的羊毛质量最佳,其次是科茨沃尔德,林肯郡和伯克郡的羊毛质量中等,而苏塞克斯等地的羊毛质量则相对较差。羊毛品质与羊的品种密切相关,古罗马人引进的新品种羊可能为今天英国细毛羊的祖先。英国人为了提升羊毛质量,不断改良绵羊品种,其中长毛羊的产毛量最高,主要分布在英格兰平原和沼泽地带。
毛纺织工艺概述
14世纪后,将羊毛制成呢绒需要经过一系列工序,包括分类加工、梳毛、纺线、织呢、修剪和染色等。英国呢绒大致分为粗纺呢绒和精纺呢绒。两者的差异在于原料、梳毛方法、纺线方式和漂洗程序的不同。漂洗过程是去污和增强呢子质地的重要环节。从水力漂布方法的推广可以看出13世纪工业革命的迹象。
呢绒生产的布局与形式
从16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毛纺织生产主要以分散的手工工场为主。在这种生产组织形式下,农村家庭手工业者在呢绒商的雇佣下,分工合作从事呢绒生产。这种生产方式初步建立了雇佣关系,但与近代资本主义雇佣关系有所不同。多数中小型呢绒商并未成为真正的资本家,他们常亲自参与生产劳动,只有大型呢绒商脱离生产活动。
英国毛纺织工业的历史是一部充满变革与创新的故事。地理环境、技术革新和生产组织形式的演变共同推动了这一行业的发展,使其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的领先产业。在都铎王朝时期,英国的中、小呢绒商正处于由封建手工行会师傅向近代资本家过渡的重要阶段。这一群体正逐步形成一个崭新的资产阶级。而其中的大多数只能算是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只有少数的大呢绒商才能被称作近代意义上的资本家。尽管如此,这些分散的手工工场已经展现出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特征,与家庭手工作坊相区别。
这些分散的手工工场遍布于广大的农村地区,其生产形式沿袭了古老的家内制传统。在家内制的形式下,整个生产过程都由同一人完成,没有社会分工和雇佣关系的迹象。在分散的手工工场里,已经出现了社会分工和雇佣关系的萌芽。特别是呢绒商,在这个体系中占据了支配地位。
关于呢绒商的角色和职责,英国历史文献提供了丰富的记载。呢绒商不仅从事呢绒的制作和销售,更参与到生产管理中,使用雇佣劳动。他们的职责包括为他人提供必要的资本,购买原料,监督生产过程,并在市场上销售呢绒。他们的身份既是雇主也是工场主,工场的规模大小不一,小的只有几人,大的则有几百人甚至上千人。呢绒商的主要精力集中在生产管理上。
从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16-17世纪的呢绒商活跃于商业和生产两个领域。在英国呢绒业的分布中,都铎王朝时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这个时期,英国的呢绒生产中心从城市转移到了农村,并形成了三大生产中心:英格兰的西南部地区、约克郡和东盎格里亚地区。
尤其是西南部地区,包括威尔特郡、索默塞特郡和格罗斯特郡等地,呢绒业发展尤为突出。在这个时期,家内制生产方式在这一地区已经完全确立。以威尔特郡为例,16世纪的呢绒生产特征表现为家内制生产与半独立的手工业生产并存并相互竞争,其中家内制生产占据主导地位。
这一时期的分散手工工场已经相当发展。都铎王朝时期,威尔特郡的呢绒商具有多样化的身份。他们不仅是手工工场主,还是牧场主和农场主。这些呢绒商与约曼有着紧密的联系,有的呢绒商出身约曼,即使他们变得富有,仍然保持约曼的身份认同,这可能与当时以农为本的思想有关。
在都铎王朝时期,西南部地区的呢绒业具有独特的特点。大呢绒商和中等呢绒商的比例较高,高于英格兰其他呢绒生产中心地区。其中,如威廉姆·斯顿普这样的呢绒商通过经营呢绒业积累财富,并投入大量资金购置地产,体现了他们独特的发家之路。
都铎王朝时期的呢绒商正处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前沿,他们的经历反映了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某些特点和趋势。在威尔特郡西北部和格罗斯特郡东部,威廉姆·斯顿普趁修道院衰落之际,果断出手,购得大片土地。金斯伍德修道院的26英亩地产及四座磨坊也被他收入囊中。甚至在科茨沃尔德,他的地产版图也在不断扩张,直至1552年去世前仍在进行。
威廉姆·斯顿普的这些举动无疑触动了公簿持有农的利益,他们多次联合起来对抗威廉姆·斯顿普。国王法庭因此两次传唤他,审查他的土地兼并行为。从审案情况来看,威廉姆·斯顿普采用了一种新型雇工剥削方式,不同于传统的封建剥削,这显示出他已经成为一个新型的地主,其实质已属于农业资本家。
在扩大地产的威廉姆·斯顿普还大力发展呢绒制造业。他花费1500镑将马姆斯伯里修道院改造成呢绒手工工场,每年生产的呢绒高达3000匹。他与家庭手工业者的关系转变为雇主与雇工的关系,这种转变切断了家庭手工业者与市场的联系。
威廉姆·斯顿普不仅是一位实业家,还积极参与政治,曾任马姆斯伯里地区的议员、威尔特郡和格洛斯特郡的治安法官。他还曾担任威尔特郡的郡长,与国王亨利八世关系紧密,曾设宴款待国王及其扈从。在这样的背景下,威廉姆·斯顿普在当地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威廉姆·斯顿普成功的背后有几个关键因素:他拥有大量的物质财富;他具备特定的个人气质;第三,他与国王的亲密关系。但笔者认为,他最成功的因素在于顺应时代变迁,采用雇工剥削这一新的生产方式,满足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
都铎时期,英国西南部地区出现了许多分散的毛纺织手工工场以及少量规模较大的集中手工工场。呢绒商购买羊毛后,将其洗净并分发给梳毛工和纺线工加工,再收回毛线并交给织工织成呢绒。这些呢绒商有效地剥削了手工工人,他们掌握大量织机,甚至将织机的所有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一些富裕的呢绒商通过剥削织工、贷款获取高额利息等方式获得了更多的土地。
威廉姆·斯顿普及其同时代的呢绒商们,凭借创新精神、敏锐的市场触觉和与权力阶层的良好关系,成功地在时代变迁中立足并发展壮大。他们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格局。在都铎王朝时期,一场社会与经济变革的风潮涌动在这片土地上。呢绒商,这些善于捕捉商机的商人,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迅速积累了大量财富,进而在土地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他们的崛起引起了乡绅的警觉和不满。乡绅们,这些传统土地和权力的守护者,担忧呢绒商的崛起会动摇他们的地位。于是,他们联手推动国会于1576年通过了一项法案,对呢绒商在威尔特郡、萨默塞特郡和格洛斯特郡的土地持有量进行了限制,不得超过20英亩。
历史的真相总是隐藏在层层迷雾之中。尽管这项法案被通过,但其是否被严格执行,我们无从得知。史料在这方面的记载几乎空白。但可以肯定的是,都铎王朝时期,呢绒商与乡绅的关系虽然紧张,但也存在着相互融合的可能。他们都积极参与商品经济活动,热衷于发展资本主义。在都铎王朝后期,乡绅甚至将富有的呢绒商引入自己的阵营,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
都铎王朝时期,是这一地区生产和出口未染色宽幅呢的黄金时代。英国学者的研究表明,这个时期的宽幅呢出口量比初期增加了150%。特别是在英国西南部地区,呢绒的出口比例远远超过了羊毛。仅在1565年,呢绒的出口额就占该地区总出口额的78%。西南部三郡出口呢绒所获得的税收在当时英国财政收入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可见这一地区在英国经济中的重要位置。
让我们视线转向约克郡这个位于英格兰东北部的地区。从12世纪起,约克郡的毛纺织业就已存在。在这个时期,约克郡主要以出口羊毛为主,主要向德意志、意大利、尼德兰等国输出。这些羊毛大多产自庄园或修道院,交易通常在商人和修道院院长之间进行,他们通过签订长期合同来保证贸易的顺利进行。
约克郡的呢绒业发展史可谓曲折。最初,郡首约克城是全郡呢绒制造业的中心,但后来逐渐衰落,取而代之的是该郡西南部的广大农村地区,也就是西莱丁地区。这个地区在15至16世纪呢绒制造业迅速发展,成为英国重要的呢绒生产基地之一。早在1164年,约克城的织工就已在历史文献中留下记录。据史学家分析,这个时期可能产生了纺织行会。到了12世纪,约克城的呢绒产量在全国已是名列前茅。在1164年的英国税务署收缴的各地呢绒税款中,约克城的呢绒产量位列英格兰第二。这说明当时约克城的呢绒生产在全国占据了突出的位置。
从14世纪后半叶开始,约克城的呢绒业逐渐走向衰落。行会制度的束缚、玫瑰战争的侵扰以及西莱丁地区的竞争都是导致其衰落的原因。行会制度对纺织手工业者进行严格的控制,限制了毛纺织业的扩大生产规模。玫瑰战争对约克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西莱丁地区的竞争也使得约克城的呢绒业受到巨大冲击。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约克城的呢绒生产在15世纪初开始走向衰落。
在这个变革的时代,约克城的呢绒业经历了辉煌与衰落。历史的进程总是充满了曲折与变迁,但正是这些变迁塑造了今天的世界。在15世纪的约克郡西南部,西莱丁地区毛纺织业犹如一颗新星冉冉升起。这片土地所产出的优质毛料呢绒,以其卓越的品质和亲民的价格,迅速席卷市场,令约克城的呢绒业倍感压力。曾经显赫一时的约克城呢绒,在西莱丁地区的强劲竞争下,逐渐失去了其市场地位。
这片乡村的奇迹究竟从何而来?在地图上标注的东盎格里亚王国,在这片区域的推动下,呈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经济景象。西莱丁地区的农村,不再是与世隔绝的田园风光,而是成为了呢绒制造业的中心。这里的农民们抛开了传统的农耕生活,投身于纺织事业,用他们的智慧和勤劳,将这片土地打造成了一个呢绒业的璀璨明珠。
随着时光的流转,西莱丁地区的呢绒业迎来了其黄金时代。这一产业的蓬勃发展,与英格兰西南部和东盎格里亚地区的两大主要产区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他们的产品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赞誉,成为时尚界的宠儿。
历史的记载中,《欧洲文艺复兴史》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西莱丁地区呢绒业崛起的壮丽画卷。与此探索网也向我们展示了这一产业的巨大潜力与无限可能。在这个世界之大、无奇不有的舞台上,西莱丁地区的呢绒业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如今,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不禁感慨万千。曾经的约克城呢绒业的辉煌已成过去,而西莱丁地区的呢绒业却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这是一个关于竞争、变革与崛起的故事,也是关于一个地区从乡村到都市的传奇转变。这片土地上的每一根呢绒纤维,都承载着人们的智慧与汗水,见证了历史的波澜壮阔。